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8-2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0-25页 |
1.2.1 关于控制权争夺原因的研究 | 第20-22页 |
1.2.2 关于控制权争夺经济后果的研究 | 第22-24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24-2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5-2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3.2 创新点 | 第25-2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6-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2 理论分析 | 第28-3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2.1.1 控制权 | 第28页 |
2.1.2 控制权争夺 | 第28-29页 |
2.1.3 控制权私有收益 | 第2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9-30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0-31页 |
2.2.3 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 | 第31-32页 |
3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案例介绍 | 第32-44页 |
3.1 长园集团简介 | 第32-35页 |
3.1.1 长园集团历史沿革 | 第32-34页 |
3.1.2 长园集团股权结构 | 第34-35页 |
3.2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双方 | 第35-36页 |
3.2.1 以许晓文为代表的管理层 | 第35-36页 |
3.2.2 沃尔核材 | 第36页 |
3.3 长园集团控制权之争始末 | 第36-44页 |
3.3.1 长和投资撤资引沃尔核材举牌 | 第36-37页 |
3.3.2 不满复星集团加入沃尔核材再举牌 | 第37-38页 |
3.3.3 修改公司章程进一步激发内部矛盾 | 第38-39页 |
3.3.4 复星集团退出,沃尔核材接连举牌 | 第39-40页 |
3.3.5 沃尔核材举报长园高管涉嫌关联交易 | 第40-41页 |
3.3.6 经调解双方握手言和 | 第41-44页 |
4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分析 | 第44-51页 |
4.1 股权结构分散 | 第44-45页 |
4.2 特殊的历史渊源 | 第45-46页 |
4.3 长期的竞争关系 | 第46页 |
4.4 发展战略的分歧 | 第46-47页 |
4.5 股权制衡和话语权的体现 | 第47-49页 |
4.6 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冲突 | 第49-51页 |
5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的经济后果分析 | 第51-71页 |
5.1 市场反应 | 第51-61页 |
5.1.1 股票变动与股票走势分析 | 第51-55页 |
5.1.2 市场绩效分析 | 第55-61页 |
5.2 公司业绩 | 第61-71页 |
5.2.1 盈利能力分析 | 第62-64页 |
5.2.2 营运能力分析 | 第64-65页 |
5.2.3 偿债能力分析 | 第65-67页 |
5.2.4 发展能力分析 | 第67-70页 |
5.2.5 小结 | 第70-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1-7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1-73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73-75页 |
6.2.1 股权结构制衡的重要性 | 第73页 |
6.2.2 反收购条款的制订 | 第73-74页 |
6.2.3 双重股权结构治理模式的应用 | 第74页 |
6.2.4 现代化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 | 第74-75页 |
6.2.5 控制权纠纷调解机制的建立健全 | 第75页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