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三、研究的现状 | 第13-14页 |
四、分析的进路 | 第14-16页 |
五、获得的结论 | 第16-17页 |
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一章 金融集团关系人交易金融监管的法律规制问题 | 第18-51页 |
第一节 实质受益人之查询运作繁琐 | 第18-25页 |
一、关系人范围之问题 | 第18-19页 |
二、实质受益人之查询是否运作繁琐? | 第19-25页 |
第二节 关系人交易的类型僵化 | 第25-32页 |
一、关系人参与一定是关系人交易吗? | 第25-26页 |
二、特殊类型难以判断 | 第26-32页 |
第三节 决议程序之窒碍难行 | 第32-40页 |
一、事前决议程序是否阻碍交易良机? | 第32-36页 |
二、是否适用概括授权不易界定 | 第36-40页 |
第四节 交易条件证明方式提供之为难 | 第40-45页 |
一、无法提出交易条件如何比较? | 第40-44页 |
二、交易条件未优证明得否便宜行事? | 第44-45页 |
第五节 跨境关系人交易的困境 | 第45-51页 |
一、境外分支机构如何适用? | 第45-47页 |
二、外银在台子分行如何适用实质关系人? | 第47-51页 |
第二章 金融集团关系人交易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 第51-128页 |
第一节 关系人交易法律规制 | 第51-103页 |
一、关系人范围的梳理 | 第51-58页 |
二、关系人交易的类型化探讨 | 第58-75页 |
三、交易决议方式的框架 | 第75-82页 |
四、交易条件证明方式的方法 | 第82-98页 |
五、跨境交易的处理模式 | 第98-103页 |
第二节 金融集团之金管监管的基本理论 | 第103-125页 |
一、金融集团的定义 | 第103-109页 |
二、金融监管的内涵 | 第109-110页 |
三、金融集团之金融监管的特性 | 第110-125页 |
第三节 金融风险监管的框架 | 第125-128页 |
一、金融风险监管的定义 | 第125-126页 |
二、风险控管模型的内涵 | 第126-128页 |
第三章 金融集团关系人交易金融监管措施的法律分析 | 第128-140页 |
第一节 金融监管与关系人交易之制衡 | 第128-136页 |
一、关系人交易存在之必要性 | 第128-132页 |
二、防火墙制度有阻关系人交易时效性的难处 | 第132-134页 |
三、合规成本增加的窘境 | 第134-136页 |
第二节 金融监管与关系人交易风险 | 第136-140页 |
一、利益冲突之金融监管 | 第136-137页 |
二、导入风险控管模型 | 第137-138页 |
三、救济之道:事前弹性修法建议、事中公司治理及事后司法救济 | 第138-140页 |
第四章 金融集团关系人交易金融风险监管的完善思路 | 第140-171页 |
第一节 事前监管:法律规制之弹性修正处理 | 第140-151页 |
一、关系人范围的弹性处理 | 第140-142页 |
二、关系人交易的类型优化适用 | 第142-145页 |
三、交易决议方式之时效性操作 | 第145-149页 |
四、交易条件证明方式之合理运用 | 第149-150页 |
五、跨境交易局限之克服 | 第150-151页 |
第二节 事中监管:公司治理的内化监管之灵活态度 | 第151-167页 |
一、信息公开 | 第151-160页 |
二、双重管道批准 | 第160-164页 |
三、交易限额控管 | 第164-165页 |
四、举报机制 | 第165-167页 |
第三节 事后监管:司法救济之优化适用 | 第167-171页 |
一、罚责之处分 | 第167-169页 |
二、股东诉权及集体诉讼之运用 | 第169-171页 |
結語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180-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