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现代化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9页 |
一、中国农民现代化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 人的现代化问题 | 第13-14页 |
(二) 农民现代化的推动因素 | 第14-15页 |
(三) 农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 第15-16页 |
(四) 农民现代化路径的选择 | 第16-17页 |
三、中国农民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农民现代化问题的理论阐释 | 第19-34页 |
一、关于农民现代化的本质规定 | 第19-25页 |
(一) 农民的内涵分析 | 第19-20页 |
(二) 现代化的多重释义 | 第20-23页 |
(三) 农民现代化的规定性 | 第23-25页 |
二、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第25-34页 |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第25-28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理论 | 第28-34页 |
第二章 中国农民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 第34-46页 |
一、农民现代化的文化启蒙 | 第34-40页 |
(一) 从现代化的旁观者到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 第34-36页 |
(二) 从独立的小农到集体农民 | 第36-39页 |
(三) 从被动生产的农民到自主经营的农民 | 第39-40页 |
二、农民现代化的文化自觉 | 第40-46页 |
(一) 农民的文化自在状态 | 第41页 |
(二) 农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 第41-43页 |
(三) 农民主体性的提升 | 第43-46页 |
第三章 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状态分析 | 第46-71页 |
一、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现实考察 | 第46-52页 |
(一) 农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 第46-48页 |
(二) 农民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多样化 | 第48-49页 |
(三) 农民现代化实现过程的艰巨性 | 第49-50页 |
(四) 农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 第50-52页 |
二、中国农民现代化的文化变迁 | 第52-62页 |
(一) 农民新型劳动方式的形成 | 第52-54页 |
(二) 农民消费生活方式的变化 | 第54-56页 |
(三) 农民政治生活方式的变革 | 第56-58页 |
(四) 农民精神生活方式的变革 | 第58-60页 |
(五) 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变革 | 第60-62页 |
三、中国农民现代化迟滞的社会原因分析 | 第62-71页 |
(一) 以乡养城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 第62-64页 |
(二)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限制 | 第64-66页 |
(三) 农村文化封闭的束缚 | 第66-67页 |
(四) 个体生产方式的自我制约 | 第67-69页 |
(五) 农村教育落后的影响 | 第69-71页 |
第四章 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目标和现实条件 | 第71-88页 |
一、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目标 | 第71-78页 |
(一) 职业农民的体制化 | 第71-74页 |
(二) 农民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建立 | 第74-78页 |
二、中国农民现代化的现实条件 | 第78-88页 |
(一) 农民市民化的不断分化 | 第78-81页 |
(二) 二元社会结构的逐步消解 | 第81-84页 |
(三) 工业反哺农业的拉动 | 第84-86页 |
(四) 新农村建设的牵引 | 第86-88页 |
第五章 中国农民现代化的文化实现 | 第88-100页 |
一、发达国家农民现代化的经验借鉴 | 第88-91页 |
(一) 发达国家农民现代化模式 | 第88-90页 |
(二) 发达国家农民现代化的经验分析 | 第90-91页 |
二、中国农民现代化的文化实现 | 第91-100页 |
(一) 农民现代化的教育养成 | 第92-94页 |
(二) 农民现代化的物质文化基础 | 第94-96页 |
(三) 农民现代化的精神文化引导 | 第96-97页 |
(四) 农民现代化的制度文化保障 | 第97-100页 |
结语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附录 | 第106-107页 |
后记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