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8页 |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松嫩草地土壤盐碱化现状 | 第14-16页 |
·松嫩草地土壤盐碱化成因 | 第16-19页 |
·松嫩平原盐渍土主要类型 | 第19-20页 |
·盐碱化土壤水盐分布格局 | 第20-23页 |
·盐渍土改良措施 | 第23-25页 |
·松嫩盐碱化草地改良方法的选择及评价 | 第25-28页 |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8-32页 |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28-30页 |
·气候特点 | 第28页 |
·水文地质 | 第28页 |
·地质地貌 | 第28-29页 |
·土壤类型 | 第29页 |
·植被 | 第29-30页 |
·实验地概况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消融期土壤水盐运移特征 | 第32-40页 |
·前言 | 第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实验地点 | 第32-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冻结层消融过程 | 第33-34页 |
·消融期土壤水分运移特点 | 第34-35页 |
·消融期土壤盐分运移特点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松嫩草地盐碱退化过程中水盐动态分布格局 | 第40-58页 |
·前言 | 第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研究地自然概况 | 第40-41页 |
·研究方法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3页 |
·温度、潜在蒸发量与降水量 | 第41-42页 |
·四种生境植被特征 | 第42-43页 |
·土壤水分动态 | 第43-46页 |
·土壤盐分动态 | 第46-51页 |
·土壤pH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8页 |
第五章 深翻作业对退化的盐碱化草地的影响 | 第58-64页 |
·研究地自然概况 | 第58页 |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59页 |
·植被平均盖度和高度 | 第59-60页 |
·植物及裸碱斑占地面积 | 第60-61页 |
·地上生物量及枯枝落叶量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第六章 适时浅耙、种植野大麦改良盐碱裸地的研究 | 第64-72页 |
·研究方法 | 第64-65页 |
·浅耙作业时间的确定 | 第64页 |
·浅耙作业与撒播野大麦 | 第64页 |
·植物调查与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64-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67页 |
·作业后植物生长状况 | 第65-67页 |
·野大麦单丛特征 | 第67页 |
·作业后土壤理化性质 | 第6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7-72页 |
第七章 筑垄改良盐碱裸地的植被快速建植技术研究 | 第72-90页 |
·前言 | 第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4页 |
·研究地自然概括 | 第72-73页 |
·研究方法 | 第73-74页 |
·土壤分析 | 第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85页 |
·土壤愈合情况 | 第74-75页 |
·植物生长位置 | 第75-76页 |
·筑垄后植被恢复状况 | 第76-83页 |
·筑垄作业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 第83-8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5-90页 |
第八章 扦插玉米秸秆撒播多年生牧草改良盐碱裸地的研究 | 第90-110页 |
·前言 | 第9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0-92页 |
·实验设计 | 第90-91页 |
·植物调查 | 第91-92页 |
·植物繁殖体生产量调查 | 第92页 |
·土壤分析 | 第9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3页 |
·扦插玉米秸秆后植物生长位置 | 第92-94页 |
·植物恢复状况 | 第94-98页 |
·土壤理化性质 | 第98-103页 |
·讨论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5-110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