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沁水盆地中南部太原组煤系页岩孔隙特征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5-23页
        1.2.1 页岩储层特征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页岩孔隙结构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3 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孔隙特征及研究现状第20-21页
        1.2.4 沁水盆地煤系页岩储层及孔隙特征研究现状第21-22页
        1.2.5 主要存在问题第22-23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第23-27页
        1.3.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3.2 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第24-26页
        1.3.3 完成的工作量第26-27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27-36页
    2.1 研究区地层特征第28-32页
        2.1.1 古生界第28-31页
        2.1.2 中生界第31页
        2.1.3 新近系、第四系(N+Q)第31-32页
    2.2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第32-33页
    2.3 研究区岩浆活动概况第33页
    2.4 研究区太原组沉积相及古地理特征第33-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样品与实验第36-50页
    3.1 样品第36-39页
    3.2 地球化学及岩石学分析第39-42页
        3.2.1 总有机碳含量(TOC)第39页
        3.2.2 岩石热解实验(Rock-Eval)第39-40页
        3.2.3 镜质体反射率Ro和干酪根指数TI测定第40-41页
        3.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41页
        3.2.5 页岩光片偏光显微镜鉴定第41页
        3.2.6 X射线衍射仪(XRD)矿物成分分析第41页
        3.2.7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元素分析第41-42页
    3.3 太原组煤系页岩孔隙结构表征第42-49页
        3.3.1 孔隙度分析第42页
        3.3.2 低温(低压)氮气吸附定量表征第42-47页
        3.3.3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定性表征第47页
        3.3.4 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X-CT)分析第47-49页
    3.4 高压等温气体吸附实验第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太原组煤系页岩地球化学及岩石学特征第50-70页
    4.1 有机地化特征第50-57页
        4.1.1 有机质丰度第50-53页
        4.1.2 有机质类型第53-55页
        4.1.3 有机质成熟度第55-57页
    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特征第57-62页
        4.2.1 煤及煤系页岩大分子结构第57-58页
        4.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特征第58-60页
        4.2.3 FTIR结构参数计算第60页
        4.2.4 FTIR结构参数特征第60-62页
    4.3 岩性特征第62-64页
    4.4 矿物成分特征第64-66页
    4.5 化学元素组成第66-69页
        4.5.1 元素组成特征第66页
        4.5.2 化学蚀变指数(CIA)第66-68页
        4.5.3 成分变异指数(ICV)第68-69页
        4.5.4 K2O/Al2O3与Al2O3/TiO2值第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太原组煤系页岩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第70-98页
    5.1 真密度及孔隙率特征第70-73页
    5.2 低温(低压)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特征第73-75页
    5.3 低温(低压)氮气吸附实验孔隙结构参数第75-78页
    5.4 孔隙结构定性表征第78-88页
        5.4.1 有机质孔第79-81页
        5.4.2 非有机质孔隙第81-86页
        5.4.3 微裂缝第86-88页
    5.5 孔隙分形特征第88-96页
        5.5.1 基于低温(低压)氮气吸附数据的孔隙分形维数第88-92页
        5.5.2 基于X-CT图像的孔隙分形维数第92-96页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六章 太原组煤系页岩孔隙发育特征的控制因素第98-130页
    6.1 研究区太原组煤系地层沉积特征第98-106页
        6.1.1 岩性组合第98-102页
        6.1.2 总有机碳含量(TOC)及无机矿物分布特征第102-106页
    6.2 沉积环境对孔隙发育特征的影响第106-107页
    6.3 成岩作用对孔隙发育特征的影响第107-112页
    6.4 煤系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第112-129页
        6.4.1 孔隙结构参数与孔隙分形维数关系特征第112-114页
        6.4.2 有机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作用第114-123页
        6.4.3 无机矿物对孔隙结构的影响第123-129页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第七章 孔隙结构对页岩甲烷气体吸附量的影响第130-136页
    7.1 页岩甲烷等温吸附特征第130-132页
    7.2 页岩组份与甲烷气体吸附量的关系特征第132-134页
    7.3 孔隙结构与甲烷气体吸附量的关系特征第134-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八章 结论第136-139页
    8.1 主要结论第136-137页
    8.2 不足与展望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在学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第152-153页
创新性说明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稳定CH4-CO2重整催化剂的研究
下一篇:强动载荷下纤维-金属层合板及其增强梯度夹芯结构的力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