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论文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前后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44页
        1.2.1 土壤侵蚀因子定量研究第17-34页
        1.2.2 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第34-42页
        1.2.3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第42-44页
    1.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44-46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46-57页
    2.1 研究目标及内容第46-47页
    2.2 研究区概况第47-50页
        2.2.1 地理位置第47页
        2.2.2 气候与水文第47-48页
        2.2.3 地质与地貌第48页
        2.2.4 土壤与植被第48-49页
        2.2.5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第49页
        2.2.6 社会经济概况第49-50页
    2.3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50-51页
        2.3.1 气象水文数据第50页
        2.3.2 土壤与地形数据第50页
        2.3.3 遥感影像与土地利用数据第50-51页
    2.4 研究方法第51-57页
        2.4.1 降雨空间数据插值第51页
        2.4.2 线性倾向估计第51-52页
        2.4.3 Mann-Kendall检验法第52-53页
        2.4.4 植被覆盖度估算第53-54页
        2.4.5 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梯度分析第54-55页
        2.4.6 土壤侵蚀变化的降雨与退耕还林工程贡献率分析第55-57页
第三章 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分析第57-70页
    3.1 降雨量时空变化第57-61页
        3.1.1 降雨量空间分布第57-59页
        3.1.2 降雨量年际变化分析第59-60页
        3.1.3 降雨时空变化特征第60-61页
    3.2 侵蚀性降雨时空变化第61-65页
        3.2.1 侵蚀性降雨空间分布第61-62页
        3.2.2 侵蚀性降雨年际变化分析第62-64页
        3.2.3 侵蚀性降雨时空变化特征第64-65页
    3.3 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第65-68页
        3.3.1 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第65-66页
        3.3.2 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分析第66-68页
        3.3.3 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第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第70-84页
    4.1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第70-72页
    4.2 流域土地利用转移变化过程第72-75页
    4.3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分布变化特征第75-83页
        4.3.1 流域地形要素的提取及分级第75-76页
        4.3.2 基于高程分级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第76-78页
        4.3.3 基于坡度分级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第78-80页
        4.3.4 基于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第80-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转变的响应第84-96页
    5.1 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第85-89页
    5.2 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随地形的分布第89-92页
        5.2.1 流域植被覆盖度随高程的变化第89-90页
        5.2.2 流域植被覆盖度随坡度的变化第90-92页
        5.2.3 流域植被覆盖度随坡向的变化第92页
    5.3 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响应第92-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六章 流域输沙变化时段特征分析第96-104页
    6.1 流域输沙量年际变化分析第96-98页
    6.2 流域输沙量阶段性对比分析第98-100页
        6.2.1 流域输沙变化时段的确定第98-99页
        6.2.2 流域输沙量阶段性变化特征第99-100页
    6.3 流域输沙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00-103页
        6.3.1 降雨因素第100-101页
        6.3.2 人类活动因素第101-103页
    6.4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七章 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分析第104-124页
    7.1 RUSLE模型各因子的计算第104-110页
        7.1.1 降雨侵蚀力因子R第104-105页
        7.1.2 土壤可蚀性因子K第105-106页
        7.1.3 地形因子LS第106-107页
        7.1.4 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第107页
        7.1.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第107-110页
    7.2 流域土壤侵蚀量计算及其时空变化总体特征第110-113页
        7.2.1 流域土壤侵蚀量计算及其合理性分析第110-112页
        7.2.2 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及其时空变化总体特征第112-113页
    7.3 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变化第113-115页
    7.4 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地形分布特征第115-120页
        7.4.1 不同高程下的土壤侵蚀分布特征第116-117页
        7.4.2 不同坡度下的土壤侵蚀分布特征第117-118页
        7.4.3 不同坡向下的土壤侵蚀分布特征第118-120页
    7.5 流域不同土地利用/覆被下的土壤侵蚀变化第120-122页
        7.5.1 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侵蚀变化特征第120-121页
        7.5.2 流域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的土壤侵蚀变化特征第121-122页
    7.6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八章 退耕还林前后流域土壤侵蚀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第124-137页
    8.1 工程前后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特征第124-125页
    8.2 工程前后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第125-129页
        8.2.1 工程前后流域降雨侵蚀力变化分析第125-126页
        8.2.2 工程前后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第126-127页
        8.2.3 流域土壤侵蚀变化与驱动因子的空间叠加分析第127-129页
    8.3 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降雨与工程贡献率分析第129-130页
    8.4 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坡面水土流失特征分析第130-135页
        8.4.1 小区布设及观测第130-131页
        8.4.2 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水土流失特征第131-133页
        8.4.3 不同降雨雨型下的水土流失特征第133-135页
    8.5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37-141页
    9.1 主要结论第137-139页
    9.2 论文特色与创新第139-140页
    9.3 论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8页
致谢第158-160页
作者简介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秸秆还田对土壤硒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下一篇:有机肥施用对土壤—植物体系中硒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