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55页 |
1.1 沸石分子筛简介 | 第13-19页 |
1.1.1 定义和组成 | 第13-15页 |
1.1.2 酸性能与催化性能 | 第15-16页 |
1.1.3 孔结构及择形催化 | 第16-19页 |
1.2 沸石分子筛在FCC中的应用 | 第19-25页 |
1.2.1 FCC工艺的发展 | 第19-21页 |
1.2.2 FCC催化剂 | 第21-23页 |
1.2.3 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23-25页 |
1.3 多级孔沸石分子筛催化剂 | 第25-37页 |
1.3.1 多级孔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的结构和价值 | 第25-29页 |
1.3.2 多级孔沸石分子筛的合成策略 | 第29-37页 |
1.4 核壳多级复合孔催化剂 | 第37-41页 |
1.4.1 以无定型介孔材料为壳层的多级复合孔催化剂 | 第38-40页 |
1.4.2 以过渡态铝为壳层的多级复合孔催化剂 | 第40-41页 |
1.5 本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41-42页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42-44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1.6.2 创新点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55-63页 |
2.1 试剂和原料 | 第55页 |
2.2 样品的制备 | 第55-57页 |
2.2.1 多级孔ZSM-5 沸石的制备 | 第55-56页 |
2.2.2 核壳多级复合孔催化剂的制备 | 第56页 |
2.2.3 空心ZSM-5 沸石微球的制备 | 第56-57页 |
2.2.4 参比样品的制备 | 第57页 |
2.2.5 模板剂的脱除及氢型样品的制备 | 第57页 |
2.2.6 FCC催化剂的制备 | 第57页 |
2.3 样品的表征 | 第57-59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 | 第57-58页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 | 第58页 |
2.3.3 拉曼光谱(Raman) | 第58页 |
2.3.4 吡啶红外(Py-IR) | 第58页 |
2.3.5 扫描电镜(SEM) | 第58页 |
2.3.6 透射电镜(TEM) | 第58页 |
2.3.7 比表面及孔结构测试(N2吸附-脱附) | 第58页 |
2.3.8 大孔孔隙度测试(压汞法) | 第58-59页 |
2.3.9 固体核磁共振(MAS NMR) | 第59页 |
2.3.10 热重量分析(TG) | 第59页 |
2.3.11 氨程序升温脱附(NH3-TPD) | 第59页 |
2.3.12 葡萄糖检测 | 第59页 |
2.4 样品的性能评价 | 第59-62页 |
2.4.1 热和水热稳定性测试 | 第59-60页 |
2.4.2 甲苯扩散性能测试 | 第60页 |
2.4.3 1,3,5-三异丙苯催化裂解评价 | 第60页 |
2.4.4 1,3-二异丙苯催化裂解评价 | 第60页 |
2.4.5 ACE评价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第三章 无二次模板一步构建多级孔沸石——高效裂解大分子 | 第63-101页 |
3.1 引言 | 第63-65页 |
3.2 本章编号说明 | 第65-6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94页 |
3.3.1 多级孔ZSM-5 的合成和表征 | 第66-74页 |
3.3.2 多级孔ZSM-5 形成原因的探索 | 第74-83页 |
3.3.3 多级孔ZSM-5 的形成机理 | 第83-90页 |
3.3.4 多级孔ZSM-5 的性能研究 | 第90-9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第四章 核壳多级复合孔催化剂——改善裂解反应的选择性 | 第101-131页 |
4.1 引言 | 第101-103页 |
4.2 本章编号说明 | 第10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24页 |
4.3.1 核壳沸石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103-109页 |
4.3.2 核壳沸石复合物的形成机理 | 第109-113页 |
4.3.3 核壳沸石复合物的性能研究 | 第113-12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1页 |
第五章 空心沸石微球——潜在的FCC汽油脱硫催化剂载体 | 第131-149页 |
5.1 引言 | 第131-132页 |
5.2 本章编号说明 | 第132-13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3-144页 |
5.3.1 空心沸石微球的合成和表征 | 第133-137页 |
5.3.2 空心沸石微球的形成机理 | 第137-14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9-151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49-15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