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6-23页 |
2.1 大数据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1.1 大数据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大数据分类、特征、应用 | 第16-17页 |
2.2 流量经营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流量经营前景 | 第17-18页 |
2.2.2 流量经营特征 | 第18-19页 |
2.2.3 流量经营目标 | 第19页 |
2.3 大数据与流量经营的融合 | 第19-21页 |
2.3.1 精准流量服务 | 第19-20页 |
2.3.2 数据中心服务 | 第20-21页 |
2.4 经济学工具的介绍 | 第21-22页 |
2.4.1 4PS的分析工具 | 第21-22页 |
2.4.2 PEST分析工具 | 第22页 |
2.4.3 SWOT分析工具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上海特宽流量和大数据融合经营的理论分析 | 第23-36页 |
3.1 上海特宽公司经营现状 | 第23-27页 |
3.1.1 上海特宽公司的企业情况 | 第23-24页 |
3.1.2 上海特宽公司的市场策略 | 第24-26页 |
3.1.3 上海特宽公司的价值挖掘 | 第26-27页 |
3.2 上海特宽大数据流量经营策略 | 第27-29页 |
3.2.1 产品策略 | 第28页 |
3.2.2 价格策略 | 第28-29页 |
3.2.3 分销策略 | 第29页 |
3.2.4 促销策略 | 第29页 |
3.3 上海特宽大数据与流量业务的PEST环境分析 | 第29-32页 |
3.3.1 政治(P)环境 | 第30页 |
3.3.2 经济(E)环境 | 第30-31页 |
3.3.3 社会(S)环境 | 第31-32页 |
3.3.4 技术(T)环境 | 第32页 |
3.4 上海特宽大数据与流量业务的SWOT分析 | 第32-35页 |
3.4.1 优势分析 | 第33页 |
3.4.2 劣势分析 | 第33-34页 |
3.4.3 机会分析 | 第34页 |
3.4.4 威胁分析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大数据环境下上海特宽公司流量经营策略 | 第36-44页 |
4.1 大数据流量供应商的定位 | 第36-37页 |
4.2 大数据流量经营策略要素 | 第37-40页 |
4.2.1 开发融合价值观 | 第37页 |
4.2.2 积极利用大数据 | 第37-38页 |
4.2.3 转变商业化模式 | 第38页 |
4.2.4 培养数据敏感度 | 第38-39页 |
4.2.5 制定多维性标准 | 第39页 |
4.2.6 合理市场化布局 | 第39页 |
4.2.7 重视大数据安全 | 第39-40页 |
4.3 大数据与流量融合计费策略 | 第40-41页 |
4.3.1 层次计费 | 第40-41页 |
4.3.2 后向计费 | 第41页 |
4.4 大数据流量经营的架构策略 | 第41-43页 |
4.4.1 云端存储架构 | 第42页 |
4.4.2 终端供给架构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上海特宽大数据流量交换平台的设计 | 第44-52页 |
5.1 BDP系统的设计 | 第44-47页 |
5.1.1 BDP模型总体框架设计 | 第44-45页 |
5.1.2 BDP数据库的功能设计 | 第45-46页 |
5.1.3 BDP数据仓的功能设计 | 第46-47页 |
5.2 数据交互模块的实现 | 第47-49页 |
5.2.1 BDP登录模块的界面设计 | 第47-48页 |
5.2.2 BDP其他功能模块的介绍 | 第48-49页 |
5.3 流量用户数据存储模块的实现 | 第49-50页 |
5.4 流量用户数据分析模块的实现 | 第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一:上海特宽公司能力交换平台(BDP)的数据分析模块系统流程图 | 第55-56页 |
附录二:BDP平台设计的部分程序编辑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