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域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大数据时代非法利用个人信息的刑法规制现状 | 第16-21页 |
2.1 大数据时代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现实危害 | 第16-18页 |
2.1.1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频发 | 第16-17页 |
2.1.2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第17-18页 |
2.2 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面临新挑战 | 第18-19页 |
2.2.1 “再识别”技术导致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利用手段翻新 | 第18页 |
2.2.2 公民个人信息动态价值凸显后的刑法规制滞后 | 第18-19页 |
2.3 现行刑事立法对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规制尚付阙如 | 第19-21页 |
第3章 大数据时代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刑法规制尺度 | 第21-29页 |
3.1 刑法规制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立法反思 | 第21-22页 |
3.1.1 严打态势下刑罚扩大化趋势显现 | 第21-22页 |
3.1.2 前置性行政法规适用范围有限 | 第22页 |
3.2 刑法规制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应遵循的原则 | 第22-26页 |
3.2.1 利益相互协调原则 | 第22-24页 |
3.2.2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第24-26页 |
3.2.3 刑法谦抑性原则 | 第26页 |
3.3 刑法规制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具体入罪标准 | 第26-29页 |
3.3.1 法益侵害性标准 | 第26-27页 |
3.3.2 非法性标准 | 第27-28页 |
3.3.3 严重社会危害性标准 | 第28-29页 |
第4章 独立规制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之设想 | 第29-37页 |
4.1 独立规制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可行性分析 | 第29-30页 |
4.1.1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独立于其他行为存在 | 第29页 |
4.1.2 相关行政法规对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已经有所探索 | 第29-30页 |
4.1.3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已经类型化 | 第30页 |
4.2 合理设置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罪状结构 | 第30-31页 |
4.3 明确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31-35页 |
4.3.1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客体 | 第31-32页 |
4.3.2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客观方面 | 第32-33页 |
4.3.3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主体 | 第33-34页 |
4.3.4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主观方面 | 第34-35页 |
4.4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刑罚设置 | 第35-37页 |
4.4.1 刑种的设置 | 第35页 |
4.4.2 刑度的设置 | 第35-37页 |
第5章 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适用建议 | 第37-44页 |
5.1 准确把握“情节严重”的标准 | 第37-38页 |
5.1.1 根据信息类型和数量认定“情节严重”的标准 | 第37页 |
5.1.2 根据损害结果上认定“情节严重”的标准 | 第37-38页 |
5.2 特殊人群的个人信息权受到限制和克减 | 第38-39页 |
5.3 建议将“身份盗窃”行为纳入本罪规制 | 第39-41页 |
5.3.1 “身份盗窃”的内涵 | 第39页 |
5.3.2 身份盗窃的社会危害性分析 | 第39-40页 |
5.3.3 “身份盗窃”行为的入罪路径思考 | 第40-41页 |
5.4 建议将非法广告营销行为纳入本罪规制 | 第41-44页 |
5.4.1 建议将行为定向广告纳入本罪规制 | 第41-43页 |
5.4.2 建议将短信群发牟利及电话推销行为纳入本罪规制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