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理论 | 第17-18页 |
2.2 地方融资平台的概述 | 第18-21页 |
2.2.1 地方融资平台的概念 | 第18页 |
2.2.2 地方融资平台形成的背景 | 第18-19页 |
2.2.3 地方融资平台分类 | 第19-20页 |
2.2.4 地方融资平台特征 | 第20-21页 |
2.3 商业银行拓展地方融资平台的动因 | 第21-22页 |
2.3.1 助力银行资产规模扩张 | 第21页 |
2.3.2 为银行带来较高的息差收入或中间业务收入 | 第21-22页 |
2.3.3 加强银政合作,深化合作领域 | 第22页 |
2.4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H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现状分析 | 第23-39页 |
3.1 我国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分析 | 第23-28页 |
3.1.1 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主要特点 | 第23-24页 |
3.1.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分析 | 第24页 |
3.1.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结构分解 | 第24-26页 |
3.1.4 大型银行贷款风险控制能力 | 第26-28页 |
3.2 H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基本情况 | 第28-31页 |
3.2.1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情况 | 第28页 |
3.2.2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结构分析 | 第28-31页 |
3.3 H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情况介绍 | 第31-33页 |
3.3.1 信用风险管理 | 第31-32页 |
3.3.2 操作风险管理 | 第32页 |
3.3.3 市场风险管理 | 第32-33页 |
3.3.4 流动性风险 | 第33页 |
3.3.5 资本管理 | 第33页 |
3.4 H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管理要求 | 第33-37页 |
3.4.1 政策制度方面 | 第33-34页 |
3.4.2 操作流程方面 | 第34-37页 |
3.5 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H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分析 | 第39-50页 |
4.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宏观风险分析 | 第39-43页 |
4.1.1 国家政策风险 | 第39-42页 |
4.1.2 法律风险 | 第42-43页 |
4.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微观风险分析 | 第43-49页 |
4.2.1 地方融资平台信用风险 | 第43页 |
4.2.2 地方融资平台治理架构风险 | 第43-44页 |
4.2.3 商业银行方面的风险分析 | 第44-49页 |
4.3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H银行防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对策 | 第50-55页 |
5.1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 | 第50页 |
5.2 建立H银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 | 第50-52页 |
5.2.1 加快H银行的债券置换,缓解银行的融资压力 | 第50-51页 |
5.2.2 建立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的操作流程 | 第51-52页 |
5.2.3 加强H银行与地方融资平台的信息交流 | 第52页 |
5.2.4 优化H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 | 第52页 |
5.3 创建风险可控的业务合作新模式 | 第52-53页 |
5.3.1 多渠道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 第52-53页 |
5.3.2 完善防范政策风险的业务模式 | 第53页 |
5.3.3 规范担保措施,缓释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 | 第53页 |
5.4 建立平台市场化运作 | 第53-54页 |
5.4.1 保障平台市场化运作,推行资产证券化 | 第53-54页 |
5.4.2 从市场化运作的地方融资平台自身规避风险 | 第54页 |
5.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6.2.1 本文的不足 | 第55-56页 |
6.2.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