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7-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前言 | 第16-17页 |
文献回顾 | 第17-35页 |
1.肝癌治疗的常用介入消融技术 | 第17-21页 |
1.1 肿瘤热消融技术的基本治疗原理 | 第18页 |
1.2 几种常用微创热消融技术 | 第18-21页 |
1.2.1 经皮激光消融 | 第18-19页 |
1.2.2 射频消融 | 第19页 |
1.2.3 微波消融 | 第19-20页 |
1.2.4 高强度聚焦超声 | 第20-21页 |
2. 肝癌治疗热消融技术的局限性及增效方法 | 第21-22页 |
2.1 提高治疗局部热量蓄积 | 第21页 |
2.2 提高热消融组织周围导热性 | 第21页 |
2.3 降低热消融组织的热耐受 | 第21页 |
2.4 降低热沉降效应 | 第21-22页 |
2.5 提高热消融效率的联合方法 | 第22页 |
3. 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的生物学作用 | 第22-30页 |
3.1 低强度超声原理 | 第22页 |
3.2 超声空化 | 第22页 |
3.3 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 | 第22-23页 |
3.4 超声靶向微泡爆破 | 第23页 |
3.5 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靶向基因/药物传递 | 第23-30页 |
3.5.1 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作用促进药物/基因在膜结构上的传递 | 第24-26页 |
3.5.2 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提高纳米粒子的传输能力 | 第26-28页 |
3.5.3 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增效外泌体释放及对接 | 第28-30页 |
4. 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增效肿瘤热消融 | 第30-31页 |
4.1 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在阻塞肿瘤微血管方面的应用 | 第30-31页 |
4.2 微泡诱导的超声空化抑制实体肿瘤生长 | 第31页 |
5. 超声造影提高肿瘤热消融诊治效率的临床应用 | 第31-34页 |
5.1 超声造影成像提高腹部肿瘤诊断准确率 | 第31-33页 |
5.2 超声造影剂微泡提高腹部肿瘤消融效率 | 第33-34页 |
5.2.1 术前明确肿瘤部位、数目、血流灌注及制定治疗计划 | 第33-34页 |
5.2.2 术中精确定位病灶,增强热消融作用提高热消融效率 | 第34页 |
5.2.3 术后随访观察,明确肿瘤消融效果 | 第34页 |
6. 本课题组对于增强肿瘤热消融效应的探索和思考 | 第34-35页 |
第一部分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联合凝血酶栓塞兔肝脏局部微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35-48页 |
引言 | 第35页 |
1 材料 | 第35-36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2 方法 | 第36-39页 |
2.1 实验前准备 | 第36-37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37页 |
2.2.1 动物分组 | 第37页 |
2.2.2 超声空化治疗步骤 | 第37页 |
2.2.3 微泡造影剂使用 | 第37页 |
2.2.4 凝血酶/无水酒精局部注射 | 第37页 |
2.3 感兴趣区(ROI)图像观察与定量分析 | 第37-38页 |
2.4 病理观察与定量分析 | 第38-39页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39页 |
3 结果 | 第39-46页 |
3.1 ROI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及参数定量分析 | 第39-42页 |
3.2 ROI微血管血栓及微血管毁损评估 | 第42-43页 |
3.3 H&E染色光镜观察 | 第43-44页 |
3.4 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结果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二部分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联合凝血酶栓塞VX2兔肝肿瘤微血管作用的研究 | 第48-63页 |
引言 | 第48页 |
1 材料 | 第48-49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8-49页 |
1.2 仪器及药物 | 第49页 |
2 方法 | 第49-53页 |
2.1 建立VX2肿瘤动物 | 第49-50页 |
2.2 动物分组 | 第50页 |
2.3 治疗前准备 | 第50-51页 |
2.4 实验步骤 | 第51页 |
2.5 ROI超声图像观察 | 第51-52页 |
2.6 病理形态学观察 | 第52页 |
2.7 定量分析 | 第52-53页 |
2.8 统计学处理 | 第53页 |
3 结果 | 第53-61页 |
3.1 超声造影ROI血流灌注发现 | 第53-54页 |
3.2 时间增强曲线(TIC) | 第54页 |
3.3 Qontra Xt软件定量参数分析 | 第54-55页 |
3.4 肿瘤体积变化 | 第55-56页 |
3.5 病理观察 | 第56-59页 |
3.6 定量分析 | 第59-61页 |
4 讨论 | 第61-63页 |
第三部分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联合凝血酶增强VX2肝肿瘤ND:YAG激光消融效率的实验研究 | 第63-76页 |
引言 | 第63页 |
1. 材料 | 第63-64页 |
1.1 实验动物选择 | 第63页 |
1.2 仪器及药物 | 第63-64页 |
2. 方法 | 第64-67页 |
2.1 建立VX2肿瘤动物模型 | 第64页 |
2.2 动物分组 | 第64-65页 |
2.3 实验前准备 | 第65页 |
2.4 实验步骤 | 第65页 |
2.5 图像观察与定量分析 | 第65页 |
2.6 病理形态学观察 | 第65-66页 |
2.7 定量分析 | 第66页 |
2.8 统计学处理 | 第66-67页 |
3. 结果 | 第67-73页 |
3.1 大体观察术后肝肿瘤体积生长情况 | 第67-68页 |
3.2 激光消融治疗后肝肿瘤体积观察 | 第68-69页 |
3.3 血流灌注观察 | 第69页 |
3.4 Qontra Xt软件定量参数分析 | 第69-71页 |
3.5 病理形态学观察 | 第71-72页 |
3.6 定量分析 | 第72-73页 |
4. 讨论 | 第73-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8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