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半刚性芳羧酸配体构建的MOFs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及功能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56页
    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简介第14页
    1.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史第14-15页
    1.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分类第15-21页
        1.3.1 按配体的种类划分第15-18页
        1.3.2 按金属离子种类划分第18页
        1.3.3 材料的性能划分第18页
        1.3.4 材料的空间维度划分第18-21页
    1.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第21-26页
        1.4.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1-22页
        1.4.2 有机配体的影响第22-23页
        1.4.3 金属离子的影响第23页
        1.4.4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23-24页
        1.4.5 反应溶剂的影响第24-25页
        1.4.6 溶液酸碱度的影响第25-26页
    1.5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应用第26-40页
        1.5.1 气体吸附与分离第26-27页
        1.5.2 荧光探针第27-34页
        1.5.3 非均相催化有机反应第34-38页
        1.5.4 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第38-40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40-42页
        1.6.1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40页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56页
第二章 基于4,4'-二羧基-4''-硝基三苯胺和Zn~(2+),Cd~(2+)离子构筑的MOFS材料的合成,结构与荧光探针功能研究第56-84页
    2.1 引言第56-57页
    2.2 配合物1~3的合成第57-60页
        2.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第57-58页
        2.2.2 配体4,4'-二羧基-4''-硝基三苯胺的合成第58-59页
        2.2.3 配合物[Zn(L)(4,4'-bpy)_(0.5)].(H_2O)_(0.25)(1)的合成第59页
        2.2.4 配合物[Cd_4(L)_4(4,4'-bpy)_2].(H_2O)(2)的合成第59页
        2.2.5 配合物[Zn_4(L)_4(4,4'-bpy)(H_2O)_2].2H_2O.2CH_3CN(3)的合成第59-60页
    2.3 配合物的结构表征第60-64页
        2.3.1 配合物1~3的晶体数据第60页
        2.3.2 [Zn(L)(4,4'-bpy)_(0.5)].(H_2O)_(0.25)(1)的晶体结构第60-62页
        2.3.3 [Cd_4(L)_4(4,4'-bpy)_2].(H_2O)(2)的晶体结构第62-63页
        2.3.4 配合物[Zn_4(L)_4(4,4'-bpy)(H_2O)_2].2H_2O.2CH_3CN(3)的晶体结构第63-64页
    2.4 基础表征第64-66页
        2.4.1 红外分析第64页
        2.4.2 热稳定性分析第64-65页
        2.4.3 配合物纯度和水稳定分析第65页
        2.4.4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65-66页
        2.4.5 固体荧光光谱分析第66页
    2.5 配合物1和2对硫化氢分子的识别第66-71页
        2.5.1 荧光传感识别硫化氢的实验方法第67页
        2.5.2 荧光传感识别硫化氢第67-70页
        2.5.3 荧光传感识别硫化氢机理第70-71页
    2.6 配合物3对Fe~(3+)的识别第71-73页
        2.6.1 探针样品的制备第71-72页
        2.6.2 荧光传感识别Fe~(3+)第72-73页
    2.7 本章小结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2页
    附录II第82-84页
第三章 基于4,4'-二羧基-4''-硝基三苯胺和Cu~(2+),Co~(2+)离子构筑的MOFS材料的合成,结构及催化性能研究第84-114页
    3.1 引言第84-85页
    3.2 配合物的合成第85-87页
        3.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第85-86页
        3.2.2 配体H_2L的合成第86页
        3.2.3 配合物[Cu(L)(H_2O)].(CH_3CN)_(0.25)](4)的合成第86页
        3.2.4 配合物[Co_4(L)4(4,4'-bpy)(H_2O)_2].2H_2O(5)的合成第86-87页
        3.2.5 配合物[Co(L)(Phen)(6)的合成第87页
    3.3 配合物的结构表征第87-91页
        3.3.1 配合物4~6的晶体数据第87-88页
        3.3.2 配合物[Cu(L)(H_2O)].(CH_3CN)_(0.25)](4)的晶体结构第88-89页
        3.3.3 配合物[Co_4(L)4(4,4'-bpy)(H_2O)_2].2H_2O(5)的晶体结构第89-90页
        3.3.4 配合物[Co(L)(Phen)(6)的晶体结构第90-91页
    3.4 基础表征第91-94页
        3.4.1 红外分析第91页
        3.4.2 热稳定性分析第91-92页
        3.4.3 配合物4~6溶剂稳定分析第92-93页
        3.4.4 配合物4~6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93-94页
    3.5 配合物4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研究第94-100页
        3.5.1 可见光催化染料降解实验方案:第94页
        3.5.2 可见光催化染料降解:第94-97页
        3.5.3 光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第97-98页
        3.5.4 配合物4的循环使用研究:第98-100页
    3.6 配合物4对芳基硼酸的催化氧化偶联第100-103页
        3.6.1 非均相催化反应的确定第101页
        3.6.2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研究第101-102页
        3.6.3 非均相催化机理第102页
        3.6.4 催化剂4对其它芳基硼酸的催化偶联研究第102-103页
    3.7 配合物4的磁性研究第103-104页
    3.8 本章小结第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0页
    附录III第110-114页
第四章 基于4,4'-二羧基-4''-硝基三苯胺和稀土金属离子构筑的MOFS材料的合成,结构与荧光探针功能研究第114-158页
    4.1 引言第114-115页
    4.2 配合物的合成第115-119页
        4.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第115-116页
        4.2.2 配体H_2L的合成第116页
        4.2.3 配合物[La(L)(H_2O)].(CH_3CN)_(0.25)](7)的合成第116页
        4.2.4 配合物[La_2(L)_3(H_2O)_4].(CH_3CN)_3.H_2O(8)的合成第116页
        4.2.5 配合物[Nd_2(L)_3(H_2O)_4].H_2O(9)的合成第116页
        4.2.6 配合物Tb_2(L)_3(H_2O)_3.(CH_3CN)(H_2O)1.5(10)的合成第116-117页
        4.2.7 配合物Eu_2(L)_3(H_2O)_3.(CH_3CN)_2(H_2O)(11)的合成第117页
        4.2.8 配合物Sm_2(L)_3(H_2O)_3.(CH_3CN)(12)的合成第117页
        4.2.9 配合物Dy_2(L)_3(H_2O)_3.(CH_3CN)(H_2O)(13)的合成第117-118页
        4.2.10 配合物Yb_2(L)_3.(H_2O)_(1.5)(14)的合成第118页
        4.2.11 配合物配合物[Ce_2(L)_3(H_2O)4].CH_3CN(15)的合成第118页
        4.2.12 配合物[Pr_2(L)_3(H_2O)_4].(CH_3CN)_4(16)的合成第118页
        4.2.13 配合物Er_2(L)_3.(CH_3CN)(17)的合成第118-119页
    4.3 配合物的结构表征第119-127页
        4.3.1 配合物7~17的晶体数据第119-121页
        4.3.2 配合物7的晶体结构第121-122页
        4.3.3 配合物8、9、15、16的晶体结构第122-123页
        4.3.4 配合物10、11、12、13的晶体结构第123-124页
        4.3.5 配合物14(Yb)的晶体结构第124-126页
        4.3.6 配合物17(Er)的晶体结构第126-127页
    4.4 基础表征第127-131页
        4.4.1 红外分析第127-128页
        4.4.2 热稳定性分析第128-130页
        4.4.3 粉末XRD衍射分析第130页
        4.4.4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130-131页
    4.5 配合物7~10对金属离子的荧光识别研究第131-136页
        4.5.1 荧光识别金属离子的实验方法第132页
        4.5.2 荧光传感识别金属离子第132-136页
        4.5.3 配合物7~10的稳定性分析第136页
    4.6 配合物11和12对苯甲醛的荧光识别研究第136-139页
        4.6.1 荧光识别苯甲醛的实验方法第137页
        4.6.2 荧光识别苯甲醛第137-138页
        4.6.3 配合物11和12的稳定性分析第138-139页
    4.7 配合物13(Dy)和14(Yb)对硝基高爆物的检测第139-143页
        4.7.1 荧光传感识别硝基高爆物的实验方法第139页
        4.7.2 荧光传感识别硝基高爆物第139-142页
        4.7.3 配合物13和14对硝基高爆物的检测机理第142-143页
    4.8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49页
    附录IV第149-158页
第五章 基于水杨酸衍生物和过渡金属离子(CO~(2+),NI~(2+),CD~(2+),CU~(2+))构筑的MOFS材料的合成,结构以及荧光探针与磁性的研究第158-194页
    5.1 引言第158-160页
    5.2 配合物的合成第160-163页
        5.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第160-161页
        5.2.2 配体4-(羧甲氧基)-[1,1'-联苯]-3,4'-二羧酸(H_3L_(ws))的合成第161-162页
        5.2.3 配合物Co(HL_(ws))](H_2O)_2(18)的制备第162页
        5.2.4 配合物Ni_2(L_(ws))(OH)(H_2O)_3(19)的制备第162页
        5.2.5 配合物Cd_2(L_(ws))(OH)(20)的制备第162页
        5.2.6 配合物Cu(Hbsal)_2(4,4'-bpy)_2(21)的制备第162-163页
        5.2.7 配合物Cu(Hbsal)(4,4'-bpy)(22)的制备第163页
    5.3 配合物的结构表征第163-170页
        5.3.1 配合物18~22的晶体数据第163页
        5.3.2 配合物Co(HL_(ws))](H_2O)_2(18)的晶体结构第163-165页
        5.3.3 配合物Ni_2(L_(ws))(OH)(H_2O)_3(19)的晶体结构第165-166页
        5.3.4 配合物Cd_2(L_(ws))(OH)(20)的晶体结构第166-167页
        5.3.5 配合物Cu(Hbsal)_2(4,4'-bpy)_2(21)的晶体结构第167-168页
        5.3.6 配合物Cu(Hbsal)(4,4'-bpy)(22)的晶体结构第168-170页
    5.4 基础表征第170-172页
        5.4.1 红外分析第170页
        5.4.2 配合物18~20热稳定性和水解稳定性分析第170-171页
        5.4.3 配合物21~22热稳定性和粉末XRD研究第171-172页
    5.5 配合物20对硝基高爆物的检测研究第172-175页
        5.5.1 荧光传感识别硝基高爆物的实验方法第172-173页
        5.5.2 荧光传感识别硝基高爆物第173-174页
        5.5.3 配合物20对硝基高爆物的检测机理第174-175页
    5.6 晶体(21)到晶体(22)的固相转化研究第175-181页
        5.6.1 SCSC可能的机理第177-179页
        5.6.2 配合物21和22的磁性研究第179-181页
    5.7 本章小结第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89页
    附录V第189-194页
第六章 论文工作总结与展望第194-197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194-195页
    6.2 展望第195-19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97-198页
致谢第198-199页
作者简介第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宽自锚式悬索桥模型修正与抗震可靠度分析研究
下一篇:公交智能化运营调度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