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斜拉桥概述 | 第12-16页 |
1.1.1 斜拉桥发展历史 | 第12-14页 |
1.1.2 斜拉桥结构体系 | 第14-16页 |
1.2 独塔斜拉桥概述 | 第16-17页 |
1.2.1 独塔斜拉桥发展历史 | 第16页 |
1.2.2 独塔斜拉桥特点 | 第16-17页 |
1.3 混合梁斜拉桥概述 | 第17-23页 |
1.3.1 混合梁斜拉桥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3.2 独塔混合梁斜拉桥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8-23页 |
1.3.3 独塔混合梁斜拉桥特点 | 第23页 |
1.4 本文研究工程背景 | 第23-26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独塔混合梁斜拉桥总体布置研究 | 第28-44页 |
2.1 概述 | 第28-29页 |
2.2 南庄大桥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29-31页 |
2.2.1 计算模型 | 第29页 |
2.2.2 计算参数 | 第29-31页 |
2.3 独塔混合梁斜拉桥参数研究 | 第31-43页 |
2.3.1 国内外独塔混合梁斜拉桥边中跨比例参数分析 | 第31-34页 |
2.3.2 合理边中跨比例研究 | 第34-36页 |
2.3.3 辅助墩对独塔混合梁斜拉桥静力影响研究 | 第36-40页 |
2.3.4 辅助墩对独塔混合梁斜拉桥动力特性影响研究 | 第40-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独塔混合梁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研究 | 第44-57页 |
3.1 合理成桥状态概述 | 第44页 |
3.2 确定合理成桥状态的原则与步骤 | 第44-45页 |
3.3 合理成桥索力计算方法 | 第45-51页 |
3.4 基于影响矩阵法计算南庄大桥合理成桥索力 | 第51-56页 |
3.4.1 计算过程 | 第51-52页 |
3.4.2 合理成桥索力确定 | 第52-54页 |
3.4.3 合理成桥状态验算 | 第54-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独塔混合梁斜拉桥减隔震研究 | 第57-72页 |
4.1 独塔斜拉桥结构抗震性能概述 | 第57页 |
4.2 桥梁减隔震发展状况 | 第57-59页 |
4.3 南庄大桥地震作用分析 | 第59-67页 |
4.3.1 桥梁抗震分析方法 | 第59-61页 |
4.3.2 南庄大桥抗震设防标准 | 第61页 |
4.3.3 南庄大桥反应谱分析 | 第61-64页 |
4.3.4 南庄大桥时程分析 | 第64-67页 |
4.4 南庄大桥减隔震分析 | 第67-71页 |
4.4.1 南庄大桥减隔震设计 | 第67-68页 |
4.4.2 摩擦摆减隔震支座的减震原理 | 第68-70页 |
4.4.3 减隔震分析结果 | 第70-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钢混结合段局部受力研究 | 第72-84页 |
5.1 钢混结合段概述 | 第72-73页 |
5.2 钢混结合段分类 | 第73-74页 |
5.3 抗剪连接键设计 | 第74-77页 |
5.3.1 连接键形式 | 第74-75页 |
5.3.2 连接键计算 | 第75-77页 |
5.4 南庄大桥钢混结合段设计 | 第77-78页 |
5.5 南庄大桥钢混结合段局部受力分析 | 第78-83页 |
5.5.1 模型建立 | 第78-79页 |
5.5.2 局部分析结果 | 第79-8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84页 |
6.2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