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理论及相关议题综述 | 第20-31页 |
2.1 CDIO理论概述 | 第20-24页 |
2.1.1 大工程观 | 第20-21页 |
2.1.2 CDIO理论 | 第21-24页 |
2.2 BIM技术及其特点 | 第24-30页 |
2.2.1 BIM的起源 | 第24页 |
2.2.2 BIM的含义 | 第24页 |
2.2.3 BIM的特点 | 第24-28页 |
2.2.4 BIM软件及其应用阶段 | 第28-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国内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概述 | 第31-37页 |
3.1 毕业设计概念综述 | 第31-32页 |
3.2 传统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 第32-34页 |
3.2.1 校内集中式毕业设计 | 第32页 |
3.2.2 校外分散式毕业设计 | 第32-33页 |
3.2.3 学科内联合毕业设计 | 第33页 |
3.2.4 跨区域联合毕业设计 | 第33-34页 |
3.3 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3.3.1 题目类型单一、多年不变 | 第34页 |
3.3.2 辅导过程难控、随意性强 | 第34页 |
3.3.3 学科彼此割裂、缺乏联系 | 第34页 |
3.3.4 缺少工程环境、假题假作 | 第34-35页 |
3.3.5 教师缺少实践,能力不足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基于BIM-CDIO的土建类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构建 | 第37-46页 |
4.1 综合化训练目标 | 第37-39页 |
4.1.1 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 第37页 |
4.1.2 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 | 第37-38页 |
4.1.3 毕业设计过程的自组织性 | 第38页 |
4.1.4 不同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 | 第38页 |
4.1.5 综合素质的培养 | 第38-39页 |
4.2 体系化教学设计 | 第39-40页 |
4.2.1 真实化设计项目 | 第39页 |
4.2.2 协同化设计过程 | 第39页 |
4.2.3 双师型设计指导 | 第39页 |
4.2.4 制度化过程管理 | 第39-40页 |
4.2.5 联合化毕业答辩 | 第40页 |
4.3 教学方法 | 第40-41页 |
4.3.1 基于BIM-CDIO理念的项目驱动法 | 第40-41页 |
4.3.2 跨学科教学 | 第41页 |
4.4 联合毕设支撑条件 | 第41-42页 |
4.4.1 软件条件 | 第42页 |
4.4.2 硬件条件 | 第42页 |
4.5 联合毕设模式的整体构架与内在逻辑 | 第42-45页 |
4.5.1 整体框架 | 第43页 |
4.5.2 内在逻辑 | 第43-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基于BIM-CDIO的土建类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实践 | 第46-64页 |
5.1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概况 | 第46页 |
5.2 毕设选题与成果要求 | 第46-47页 |
5.2.1 选题原则 | 第46页 |
5.2.2 项目概况 | 第46-47页 |
5.2.3 成果要求 | 第47页 |
5.3 组织形式 | 第47-49页 |
5.3.1 联合设计小组 | 第47-48页 |
5.3.2 联合指导小组 | 第48-49页 |
5.3.3 毕设监督机构 | 第49页 |
5.4 实施条件 | 第49-51页 |
5.4.1 协同平台搭建 | 第49页 |
5.4.2 工作标准与方案 | 第49-51页 |
5.5 实施过程 | 第51-63页 |
5.5.1 毕业设计流程 | 第51-53页 |
5.5.2 专业设计过程 | 第53-59页 |
5.5.3 协同设计过程 | 第59-61页 |
5.5.4 指导监督过程 | 第61页 |
5.5.5 联合毕设答辩 | 第61-62页 |
5.5.6 教学效果 | 第62-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一)结论 | 第64-65页 |
(1)模式兼容性强 | 第64页 |
(2)准工程师协作机制 | 第64页 |
(3)加强与市场接轨力度 | 第64-65页 |
(二)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1)来自基础软件的应用压力 | 第65页 |
(2)大规模开展对教学条件的压力 | 第65页 |
(3)对于辅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出的要求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A | 第70-72页 |
附录 B | 第72-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