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27页 |
1.1 手性的意义 | 第8页 |
1.2 手性催化的意义 | 第8-9页 |
1.3 Trost经典配体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9-16页 |
1.3.1 Trost小组对Trost经典配体的应用 | 第10-13页 |
1.3.2 我们对Trost经典配体的发展和应用 | 第13-16页 |
1.4 多组分不对称催化的意义 | 第16-22页 |
1.4.1 靛红取代丙二腈的不对称催化研究 | 第17-19页 |
1.4.2 靛红和丙二腈在多组分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1.5 螺呋喃氧化吲哚衍生物的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6 课题的提出 | 第25-27页 |
2 氮杂半冠醚手性配体催化α-羟基酮、靛红和丙二腈不对称串联反应 | 第27-40页 |
2.1 模板反应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7-32页 |
2.1.1 手性配体的种类及用量的筛选 | 第27-28页 |
2.1.2 反应溶剂的筛选 | 第28-29页 |
2.1.3 反应物料比的筛选 | 第29页 |
2.1.4 反应温度的筛选 | 第29-30页 |
2.1.5 添加剂的筛选 | 第30-31页 |
2.1.6 靛红氮上保护基的筛选 | 第31-32页 |
2.2 两组分反应底物的适应性研究 | 第32-34页 |
2.3 α-羟基酮、靛红和丙二腈的三组分反应 | 第34-35页 |
2.4 三组分反应底物的适应性研究 | 第35-37页 |
2.5 反应的放大量研究 | 第37页 |
2.6 可能的反应机理 | 第37-39页 |
2.7 结果与讨论 | 第39-40页 |
3 实验部分 | 第40-60页 |
3.1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3.2 五元环和四元环氮杂半冠醚手性配体的制备 | 第40-45页 |
3.2.1 五元环氮杂半冠醚手性配体L1-6 的制备 | 第40-43页 |
3.2.1.1 化合物14 的合成 | 第40-41页 |
3.2.1.2 化合物15 的合成 | 第41页 |
3.2.1.3 化合物16 的合成 | 第41-42页 |
3.2.1.4 化合物17 的合成 | 第42页 |
3.2.1.5 化合物18 的合成 | 第42页 |
3.2.1.6 配体L1-6 的合成 | 第42-43页 |
3.2.2 配体L7-9 的合成 | 第43-45页 |
3.3 α-羟基酮的合成 | 第45-46页 |
3.4 靛红取代丙二腈的合成 | 第46页 |
3.5 两组分和三组分的催化不对称反应通法 | 第46-48页 |
3.5.1 两组分的催化不对称反应通法 | 第46-47页 |
3.5.2 三组分的催化不对称反应通法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页 |
3.7 产物数据 | 第48-60页 |
总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图 | 第67-11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