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一、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建设的意义 | 第11-15页 |
(一) 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执政地位提出的紧迫要求 | 第11-12页 |
(二) 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建设是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 第12-13页 |
(三) 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 第13-15页 |
二、新时期党内监督建设的实践历程 | 第15-27页 |
(一) 党内监督建设的积极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届四中全会前) | 第15-19页 |
1. 党内监督的专门机构恢复,职能逐步强化,体制逐步重建 | 第15-17页 |
2. 党内监督的各种制度开始建立 | 第17-19页 |
(二) 党内监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三届四中全会——党的十六大) | 第19-22页 |
1. 党内监督体制逐步发展 | 第19-20页 |
2. 党内监督的制度化进程明显加快,法规制度更加具体化 | 第20-22页 |
(三) 党内监督工作进入新阶段(十六大——至今) | 第22-27页 |
1. 党内监督体制逐步成熟 | 第22-23页 |
2. 党内法规制度日趋完善 | 第23-27页 |
三、新时期党内监督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27-31页 |
(一) 监督机构的组织建设是党内监督工作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 第27页 |
(二) 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是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关键 | 第27-28页 |
(三) 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是党内监督工作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 第28页 |
(四) 发扬党的民主生活,是党内监督的力量来源和有力支持 | 第28-29页 |
(五) 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互结合是加强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 | 第29-31页 |
四、当前党内监督的主要问题 | 第31-36页 |
(一) 党员监督意识淡化,使党内监督环境不理想 | 第31页 |
(二) 监督体制不合理,使党内监督功能弱化 | 第31-33页 |
(三) 监督制度不能落实,使党内监督难以展开 | 第33-34页 |
(四) 监督渠道不畅通,使党内监督难以形成有机整体 | 第34页 |
(五) 党内民主发展不充分,使党内监督效果难以保证 | 第34-35页 |
(六) 党内监督重点不突出,使党内监督难以到位 | 第35-36页 |
五、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的途径 | 第36-46页 |
(一) 提高党内监督意识,增强党内监督的责任感 | 第36-37页 |
1. 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党性修养 | 第36页 |
2. 要加强党内民主观念的教育 | 第36-37页 |
3. 要加强党内监督重要性的教育 | 第37页 |
4. 要加强对党内监督知识的教育 | 第37页 |
(二) 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建立健全有效的党内监督制约机制 | 第37-41页 |
1. 改革和深化中央组织的监督体制 | 第37-40页 |
2. 加强对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 | 第40-41页 |
3. 弱化地方组织对基层组织的过分集权监督倾向 | 第41页 |
(三) 完善和贯彻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推进党内监督制度化 | 第41-44页 |
1. 加大立法制度,完善党内监督的根本法规 | 第41-42页 |
2. 合理配置党内监督资源,把贯彻执行党内法规制度作为党的基础工作来抓 | 第42页 |
3. 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依法执政作为落实党内监督的基本方式 | 第42-43页 |
4. 加强程序性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的党内监督制度体系 | 第43页 |
5. 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和追究机制 | 第43-44页 |
(四) 拓宽监督渠道,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监督网络,为党内监督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 第44-46页 |
1. 不断扩大党员有序的政治参与 | 第44页 |
2. 充分发挥党外监督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