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第17-28页 |
2.1 现代税收管理的发展与风险管理 | 第17-19页 |
2.1.1 税收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1.2 现代税收管理的理论应用 | 第18页 |
2.1.3 税收风险管理的产生 | 第18-19页 |
2.2 税收风险基本理论 | 第19-24页 |
2.2.1 税收风险概念 | 第19-20页 |
2.2.2 税收风险类型 | 第20-23页 |
2.2.3 税收风险成因 | 第23-24页 |
2.3 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 第24-28页 |
2.3.1 税收风险管理概念 | 第24-25页 |
2.3.2 税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2.3.3 税收风险管理内容 | 第26-28页 |
第3章 国外税收风险管理实践 | 第28-32页 |
3.1 国外税收风险管理实践概况 | 第28页 |
3.2 国外税收风险管理具体做法 | 第28-30页 |
3.2.1 美国税收风险管理 | 第28-29页 |
3.2.2 荷兰税收风险管理 | 第29页 |
3.2.3 澳大利亚税收风险管理 | 第29-30页 |
3.2.4 韩国税收风险管理 | 第30页 |
3.3 国外税收风险管理启示 | 第30-32页 |
3.3.1 专业化分类设置税务机构 | 第30页 |
3.3.2 涉税信息收集广泛而全面 | 第30-31页 |
3.3.3 风险管理的制度程序健全 | 第31页 |
3.3.4 风险管理系统与模型强大 | 第31页 |
3.3.5 税务审计是重要威慑手段 | 第31-32页 |
第4章 我国税收风险管理模式分析 | 第32-36页 |
4.1 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 第32-34页 |
4.1.1 税收管理员模式 | 第32页 |
4.1.2 集中征管模式 | 第32页 |
4.1.3 信息管税模式 | 第32-33页 |
4.1.4 风险管理模式 | 第33-34页 |
4.2 风险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 | 第34页 |
4.2.1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已成为各级共识 | 第34页 |
4.2.2 资源重新配置有效提升税收征管效能 | 第34页 |
4.2.3 税收风险管理信息化支撑逐步建立 | 第34页 |
4.3 风险管理制约因素分析 | 第34-36页 |
4.3.1 税收风险管理理念认识不到位 | 第34-35页 |
4.3.2 税收风险管理技术支撑不配套 | 第35页 |
4.3.3 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 | 第35页 |
4.3.4 税收风险管理人才队伍不专业 | 第35-36页 |
第5章 税务机关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 第36-49页 |
5.1 无锡地税局简要介绍及改革背景 | 第36-39页 |
5.1.1 简要介绍 | 第36页 |
5.1.2 改革背景 | 第36-39页 |
5.2 无锡地税局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 | 第39-46页 |
5.2.1 营造税收风险管理文化环境 | 第39页 |
5.2.2 构建税收风险管理专业机构 | 第39-41页 |
5.2.3 完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 第41-46页 |
5.3 无锡地税局推进税收风险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 | 第46-47页 |
5.3.1 征管资源的重新配置,使税收征管更加专业化 | 第46页 |
5.3.2 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使风险控制更加规范化 | 第46-47页 |
5.3.3 风险管理技术的革新,使风险识别更加精准化 | 第47页 |
5.3.4 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使税源管理更加高效化 | 第47页 |
5.4 无锡地税局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49页 |
5.4.1 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 | 第47页 |
5.4.2 税收法律制度的缺失 | 第47-48页 |
5.4.3 涉税信息数据的瓶颈 | 第48页 |
5.4.4 税务人员素质的约束 | 第48-49页 |
第6章 税务机关优化税收风险管理的对策 | 第49-56页 |
6.1 建立涉税信息全面共享制度 | 第49-50页 |
6.1.1 加强纳税人申报信息的全面报送管理 | 第49页 |
6.1.2 切实推动部门间信息高度共享 | 第49-50页 |
6.1.3 注重国际税收情报交换与共享 | 第50页 |
6.1.4 探索以服务外包方式购买信息 | 第50页 |
6.2 优化税收风险管理环境建设 | 第50-52页 |
6.2.1 明晰征纳双方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 第51页 |
6.2.2 建立专业化的税务组织机构体系 | 第51页 |
6.2.3 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法律保障体系 | 第51页 |
6.2.4 营造全社会依法纳税的良好氛围 | 第51-52页 |
6.3 健全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 第52-53页 |
6.3.1 统筹规划税收风险管理目标 | 第52页 |
6.3.2 建立标准化风险防范与应对机制 | 第52页 |
6.3.3 优化风险识别和定等排序机制 | 第52-53页 |
6.3.4 实施差别化的税收风险应对 | 第53页 |
6.3.5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评价与监督 | 第53页 |
6.4 大力推进税收领域社会共治 | 第53-55页 |
6.4.1 加强税企遵从合作 | 第54页 |
6.4.2 加强涉税中介管理 | 第54页 |
6.4.3 加强税收信用管理 | 第54页 |
6.4.4 加强税收执法协作 | 第54-55页 |
6.5 优化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第55-56页 |
6.5.1 整合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 第55页 |
6.5.2 构建分级分类的岗位培训知识体系 | 第55页 |
6.5.3 对税务风险应对人员实施准入和分级管理 | 第55页 |
6.5.4 拓宽专业人才引进渠道 | 第55-5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结论 | 第56页 |
7.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