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 选题意义与价值 | 第8-9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9页 |
第一章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和内涵 | 第19-26页 |
第一节 国外生态博物馆定义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国内生态博物馆定义 | 第21页 |
第三节 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及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关系 | 第21-26页 |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实践案例分析 | 第26-50页 |
第一节 西双版纳布朗族生态博物馆 | 第26-33页 |
一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6-27页 |
二 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 | 第27-31页 |
三 建设概况 | 第31页 |
四 发展现状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大理诺邓家庭生态博物馆 | 第33-46页 |
一 自然地理环境 | 第34-36页 |
二 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 | 第36-39页 |
三 建设概况 | 第39-44页 |
四 发展现状 | 第44-46页 |
第三节 西双版纳布朗族生态博物馆与大理诺邓家庭生态博物馆比较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国外生态博物馆理论与云南建设实践分析 | 第47-50页 |
一 国外生态博物馆理论与云南实践的现实差异 | 第47-48页 |
二 国外生态博物馆的引进与云南本土化发展 | 第48-50页 |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 | 第50-65页 |
第一节 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与实践 | 第50-60页 |
一 巴卡基诺族文化生态村 | 第50-53页 |
(一) 建设概况 | 第50-51页 |
(二) 发展状况 | 第51-53页 |
二 月湖彝族文化生态村 | 第53-60页 |
(一) 建设概况 | 第53-57页 |
(二) 发展状况 | 第57-60页 |
第二节 对民族文化生态村发展状况的思考 | 第60-63页 |
一 文化生态村与旅游 | 第61-62页 |
二 民族文化生态村与政府角色 | 第62-63页 |
第三节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实践层面的比较 | 第63-65页 |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 第65-91页 |
第一节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 第65-68页 |
一 助推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 | 第65-66页 |
二 增加少数民族文物保护途径 | 第66页 |
三 推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66-67页 |
四 拓展博物馆功能 | 第67页 |
五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67-68页 |
第二节 加强云南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 | 第68-91页 |
一 充分发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 第69-71页 |
二 借鉴创新发展生态博物馆 | 第71-79页 |
(一) 借鉴其他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经验与教训 | 第71-77页 |
(二)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生态博物馆 | 第77-79页 |
三 政府和民间合力推动生态博物馆建设 | 第79-82页 |
(一) 政府方面 | 第79-81页 |
(二) 民间方面 | 第81-82页 |
四 加强云南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与旅游发展的联动 | 第82-91页 |
(一) 正确处理生态博物馆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 第82-85页 |
1 从生态博物馆角度看旅游 | 第82-84页 |
2 从旅游角度看生态博物馆 | 第84-85页 |
(二) 促进生态博物馆与旅游的适度结合 | 第85-87页 |
(三)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与旅游融合发展措施 | 第87-91页 |
1 公众参与 | 第87-88页 |
2 重视村落环境保护 | 第88页 |
3 建设中还原真实的民族风情 | 第88-89页 |
4 加大宣传 | 第89页 |
5 加强与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 | 第89-91页 |
结语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