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手机银行用户粘性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手机银行的概念及实现方式 | 第18-19页 |
2.1.1 手机银行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手机银行的实现方式 | 第18页 |
2.1.3 手机银行APP的SWOT分析 | 第18-19页 |
2.2 用户粘性 | 第19-20页 |
2.2.1 用户粘性的定义 | 第19-20页 |
2.2.2 手机银行用户粘性研究 | 第20页 |
2.3 A手机银行APP用户行为分析 | 第20-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手机银行用户粘性影响因素识别 | 第24-34页 |
3.1 扎根理论方法 | 第24-26页 |
3.1.1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用 | 第24页 |
3.1.2 简述扎根理论方法 | 第24-25页 |
3.1.3 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过程 | 第25-26页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手机银行用户粘性影响因素识别 | 第26-33页 |
3.2.1 产生研究问题 | 第26页 |
3.2.2 资料收集 | 第26-28页 |
3.2.3 资料处理分析 | 第28-32页 |
3.2.4 理论构建 | 第32-33页 |
3.2.5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手机银行用户粘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44页 |
4.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34-36页 |
4.2 手机银行用户粘性影响因素评价 | 第36-43页 |
4.2.1 构建手机银行用户粘性影响因素评价模型 | 第36-38页 |
4.2.2 相对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第38-41页 |
4.2.3 手机银行用户粘性影响因素总排序及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基于ISM的手机银行提升用户粘性分析 | 第44-52页 |
5.1 解释结构模型法(ISM) | 第44页 |
5.1.1 ISM概述 | 第44页 |
5.1.2 ISM的建模步骤 | 第44页 |
5.2 基于ISM的手机银行提升用户粘性分析 | 第44-48页 |
5.2.1 成立ISM小组 | 第44-45页 |
5.2.2 构建链接矩阵 | 第45-46页 |
5.2.3 计算可达矩阵 | 第46-47页 |
5.2.4 构造关键因素间的层次关系 | 第47-48页 |
5.3 解析手机银行用户粘性影响因素间的层次关系 | 第48-49页 |
5.4 手机银行提升用户粘性对策 | 第49-51页 |
5.4.1 发展个性化手机银行业务 | 第49页 |
5.4.2 聚拢整合实用的金融服务功能 | 第49-50页 |
5.4.3 加强用户互动,重视用户反馈 | 第50页 |
5.4.4 优化产品体验,提高产品质量 | 第50页 |
5.4.5 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消除用户安全顾虑 | 第50-51页 |
5.4.6 树立良好手机银行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 | 第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1 访谈纲要 | 第56-57页 |
附录2 理论性编码图 | 第57-58页 |
附录3 调查问卷1 | 第58-60页 |
附录4 调查问卷2 | 第60-65页 |
附录5 访谈专家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