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陶瓷负载型Mg/Sn/W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3页
    1.1 ε-己内酯概况第10-12页
        1.1.1 物理性质第10页
        1.1.2 化学性质第10-12页
    1.2 ε-己内酯应用概况第12-13页
    1.3 ε-己内酯合成国内外研究工作第13-16页
        1.3.1 过氧酸氧化法第13-14页
        1.3.2 过氧化氢氧化法第14-15页
        1.3.3 氧气/空气氧化法第15-16页
    1.4 合成 ε-己内酯的催化剂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1 均相催化剂第16页
        1.4.2 非均相催化剂第16-17页
    1.5 整体式催化剂的概况第17-18页
    1.6 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第18-20页
        1.6.1 催化剂的寿命第18-19页
        1.6.2 催化剂的失活第19页
        1.6.3 催化剂的再生第19-20页
    1.7 研究背景和内容第20-23页
        1.7.1 研究背景第20-21页
        1.7.2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3-35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3-24页
    2.2 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第24-26页
        2.2.1 堇青石载体的预处理第24-25页
        2.2.2 Mg/Sn/W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第25页
        2.2.3 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第25-26页
    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26-31页
        2.3.1 实验装置第26页
        2.3.2 评价实验第26-27页
        2.3.3 过氧乙酸含量滴定方法第27-28页
        2.3.4 水含量测试方法第28页
        2.3.5 ε-己内酯含量测试方法第28-31页
        2.3.6 ε-己内酯收率的计算第31页
    2.4 催化剂附着力测试第31-32页
    2.5 催化剂的表征第32-34页
        2.5.1 氮气吸附脱附(BET)第32页
        2.5.2 X射线荧光光谱(XRF)第32页
        2.5.3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第32-33页
        2.5.4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33页
        2.5.5 电子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第33页
        2.5.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33页
        2.5.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33-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催化剂的制备及工艺优化第35-56页
    3.1 ε-己内酯合成原理第35页
    3.2 催化剂负载工艺条件优化第35-43页
        3.2.1 不同载体的选择第36-37页
        3.2.2 不同浆液质量分数的选择第37-39页
        3.2.3 不同添加剂的选择第39-41页
        3.2.4 浆液p H的选择第41-42页
        3.2.5 催化剂最佳负载质量的选择第42-43页
    3.3 催化剂制备条件优化第43-47页
        3.3.1 催化剂钨含量的选择第43-45页
        3.3.2 催化剂焙烧温度的选择第45-46页
        3.3.3 催化剂焙烧时间的选择第46-47页
    3.4 正交试验第47-49页
    3.5 整体式催化剂的表征第49-54页
        3.5.1 SEM第49-50页
        3.5.2 BET第50-51页
        3.5.3 XRD第51-52页
        3.5.4 FTIR第52-53页
        3.5.5 XPS第53-54页
    3.6 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ε-己内酯合成工艺的研究和优化第56-68页
    4.1 过氧乙酸合成工艺研究和优化第56-60页
        4.1.1 带水剂含量的选择第56-57页
        4.1.2 反应液投料比的选择第57-58页
        4.1.3 反应温度的选择第58-59页
        4.1.4 反应时间的选择第59-60页
    4.2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60-62页
    4.3 环己酮氧化工艺研究和优化第62-65页
        4.3.1 投料比的选择第62-63页
        4.3.2 反应温度的选择第63-64页
        4.3.3 反应时间的选择第64-65页
    4.4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65-66页
    4.5 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第68-85页
    5.1 催化剂催化机理的探究第68-69页
    5.2 催化剂失活探究第69-74页
        5.2.1 失活催化剂孔结构测试第70-71页
        5.2.2 失活催化剂组分测试第71-72页
        5.2.3 失活催化剂晶体结构测试第72-73页
        5.2.4 失活催化剂结构测试第73-74页
    5.3 失活催化剂再生工艺的选择第74页
    5.4 失活催化剂洗涤工艺的选择第74-75页
        5.4.1 洗涤剂和洗涤温度的选择第74-75页
        5.4.2 洗涤时间的选择第75页
    5.5 失活催化剂焙烧工艺的选择第75-77页
        5.5.1 失活催化剂焙烧温度的选择第75-76页
        5.5.2 失活催化剂焙烧时间的选择第76-77页
    5.6 失活催化剂活性组分的补充第77-81页
        5.6.1 钨酸铵溶液补充组分法的研究第77-79页
        5.6.2 催化剂浆液补充组分法的研究第79-81页
    5.7 再生催化剂理化性能的测试第81-84页
    5.8 小结第84-85页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第85-87页
    6.1 结论第85-86页
    6.2 建议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卤氧化铋光催化材料的合成、改性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Homofarnesenes的全合成和(-)-Retigeranic acid A的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