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一)选题原由与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与主题 | 第12-14页 |
(三)研究重难点、创新点与观点 | 第14-15页 |
(四)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5-19页 |
第一章 五四文学背景下的新诗写作 | 第19-25页 |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中新诗创作代表人物 | 第19-21页 |
(一)胡适及其新诗 | 第19-20页 |
(二)郭沫若及其新诗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五四文学革命中新诗创作面临的困境 | 第21-25页 |
(一)创作动机 | 第21-22页 |
(二)创作诗人 | 第22页 |
(三)创作资源 | 第22-23页 |
(四)创作纲领 | 第23-24页 |
(五)评价标准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尝试集》与《女神》的相通之处 | 第25-36页 |
第一节 创作背景相通 | 第25-28页 |
(一)新诗创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 | 第26-27页 |
(二)新诗创作的五四文学革命背景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新诗体裁相通 | 第28-29页 |
(一)白话入诗 | 第28-29页 |
(二)诗体大解放 | 第29页 |
第三节 思想相通 | 第29-36页 |
(一)反抗意识 | 第30-32页 |
(二)自由意识 | 第32-33页 |
(三)平民意识 | 第33-34页 |
(四)爱国情怀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尝试集》与《女神》的不同之处 | 第36-47页 |
第一节 文学地位不同 | 第36-37页 |
(一)胡适《尝试集》:新文学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 第36-37页 |
(二)郭沫若《女神》: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 | 第37页 |
第二节 创作主张不同 | 第37-39页 |
(一)胡适《尝试集》:文学革命不过是工具 | 第38页 |
(二)郭沫若《女神》:为艺术而艺术 | 第38-39页 |
第三节 语言特点不同 | 第39-41页 |
(一)胡适《尝试集》:重视音节 | 第39-40页 |
(二)郭沫若《女神》:体现情绪 | 第40-41页 |
第四节 艺术特色不同 | 第41-44页 |
(一)胡适《尝试集》:现实主义精神 | 第41-43页 |
(二)郭沫若《女神》:浪漫主义情怀 | 第43-44页 |
第五节 对后世诗歌影响不同 | 第44-47页 |
(一)胡适《尝试集》:开创中国现代新诗写实主义先河 | 第44页 |
(二)郭沫若《女神》:开拓中国新文学的浪漫主义先河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