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视域下孟子荀子教化思想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21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一章 人性论与教化概述 | 第22-30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厘析 | 第22-26页 |
一、人性与人性论 | 第22-25页 |
二、教、化与教化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儒家教化思想的特点 | 第26-30页 |
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谐调 | 第26-28页 |
二、道德性与政治性的融通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孟子荀子教化思想的人性论基础比较 | 第30-48页 |
第一节 孟子的人性论与教化的内在逻辑 | 第30-35页 |
一、孟子的人性善论 | 第31-34页 |
二、人之性善:教化的可能性前提 | 第34-35页 |
第二节 荀子的人性论与教化的内在逻辑 | 第35-41页 |
一、荀子的人性恶论 | 第36-39页 |
二、人之性恶:教化的必要性条件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孟子荀子人性论之同 | 第41-45页 |
一、都承认凡人皆有成圣的可能性 | 第41-43页 |
二、都承认现实中善恶并存 | 第43-45页 |
第四节 孟子荀子人性论之异 | 第45-48页 |
一、人性的社会性与自然性之异 | 第45-46页 |
二、先验主义人性论与经验主义人性论之异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孟子荀子德性教化路径之比较 | 第48-65页 |
第一节 孟子“存心养性”的内在教化路径 | 第48-53页 |
一、“求放心” | 第49-50页 |
二、“寡欲” | 第50-51页 |
三、“先立乎其大者” | 第51-52页 |
四、“养浩然之气” | 第52-53页 |
第二节 荀子“化性起伪”的外在教化路径 | 第53-58页 |
一、“积” | 第54-55页 |
二、“渐靡” | 第55-56页 |
三、“师法之化” | 第56-58页 |
第三节 孟子荀子德性教化路径之同 | 第58-61页 |
一、目的都在于抑恶扬善 | 第58-59页 |
二、都注重道德实践 | 第59-61页 |
第四节 孟子荀子德性教化路径之异 | 第61-65页 |
一、孟子重于心与荀子重于学 | 第61-63页 |
二、孟子重自律与荀子重他律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孟子荀子政治教化理路之比较 | 第65-87页 |
第一节 孟子的仁政主张及其政治教化理路 | 第65-71页 |
一、人性善与仁政 | 第65-67页 |
二、安民、养民、教民 | 第67-71页 |
第二节 荀子的礼法之治及其政治教化理路 | 第71-79页 |
一、人性恶与礼法之治 | 第71-73页 |
二、隆礼重法与礼乐教化 | 第73-79页 |
第三节 孟子荀子政治教化理路之同 | 第79-83页 |
一、都认识到得民心的重要性 | 第79-81页 |
二、都要求君主正身修身 | 第81-83页 |
第四节 孟子荀子政治教化理路之异 | 第83-87页 |
一、孟子主张保民与荀子主张制民 | 第83-84页 |
二、孟子的内在教化理路与荀子的外在教化理路 | 第84-87页 |
第五章 孟子荀子教化思想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 第87-94页 |
第一节 孟子荀子教化思想的历史意义 | 第87-89页 |
一、构建了儒家教化思想的理论框架 | 第87-88页 |
二、指明了后世政教风化的基本方向 | 第88-89页 |
第二节 孟子荀子教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89-94页 |
一、个人培养:文质彬彬 | 第90页 |
二、德性教化:内在修养与外在规范并行不悖 | 第90-91页 |
三、国家治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 | 第91-94页 |
结语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