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脱氢偶联策略的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1.2.1 基于非导向的碳氢键活化而实现的脱氢偶联策略 | 第9-11页 |
1.2.2 基于导向的碳氢键活化而实现的脱氢偶联策略 | 第11-12页 |
1.2.3 基于CDC形成碳碳键的方式实现脱氢偶联策略 | 第12-14页 |
1.2.4 基于直接氧化形成碳杂键的方式实现脱氢偶联策略 | 第14-15页 |
1.3 苯并呋喃衍生物的药效重要意义 | 第15-16页 |
1.4 苯并呋喃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1.4.1 基于传统偶联反应的合成方法 | 第17-21页 |
1.4.2 基于脱氢偶联反应的合成方法 | 第21-25页 |
1.4.3 苯并呋喃衍生物合成研究小结 | 第25-26页 |
第2章 苯并呋喃衍生物合成课题的设计 | 第26-35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课题设计 | 第26-27页 |
2.3 选题依据 | 第27-31页 |
2.3.1 能够直接反应的依据 | 第28-29页 |
2.3.2 sp3碳氢键直接偶联的依据 | 第29页 |
2.3.3 原位加成的依据 | 第29-30页 |
2.3.4 不同形态的碘参与催化循环的依据 | 第30-31页 |
2.4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2.5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32-35页 |
2.5.1 实验药品规格及来源 | 第32-33页 |
2.5.2 实验所需主要仪器 | 第33-35页 |
第3章 化合物的制备过程 | 第35-40页 |
3.1 取代水杨醛的制备 | 第35-36页 |
3.2 邻羟基查尔酮衍生物的制备 | 第36页 |
3.3 烷基取代的邻羟基不饱和酮衍生物的制备 | 第36-37页 |
3.4 邻羟基硝基烯烃衍生物的制备 | 第37页 |
3.5 邻羟基肉桂酸衍生物的制备 | 第37-38页 |
3.6 控制实验产品的制备 | 第38-40页 |
第4章 关环反应的条件探索与讨论 | 第40-65页 |
4.1 加成子的筛选 | 第40-41页 |
4.1.1 加成子的筛选小结 | 第41页 |
4.2 氧化剂的筛选 | 第41-43页 |
4.2.1 氧化剂的筛选小结 | 第42-43页 |
4.3 溶剂的筛选 | 第43-44页 |
4.3.1 溶剂的筛选小结 | 第44页 |
4.4 催化剂的筛选 | 第44-46页 |
4.4.1 催化剂筛选小结 | 第45-46页 |
4.5 催化循环的能力考察 | 第46-47页 |
4.5.1 催化循环的能力考察小结 | 第46-47页 |
4.6 反应添加剂的筛选 | 第47-48页 |
4.6.1 反应添加剂的筛选小结 | 第48页 |
4.7 反应温度的考察 | 第48-49页 |
4.7.1 反应温度的考察小结 | 第49页 |
4.8 底物适用性的评价 | 第49-65页 |
4.8.1 实验结果 | 第49-62页 |
4.8.2 底物拓展结果一览表 | 第62-64页 |
4.8.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第5章 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65-68页 |
5.1 实验机理的假设 | 第65-66页 |
5.1.1 加成、卤代偶联的机制 | 第65-66页 |
5.1.2 卤鎓离子、叠氮加成的机制 | 第66页 |
5.2 机理过程的思考与检验 | 第66-6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6-77页 |
附录 产物核磁谱图 | 第7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