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一)创新点 | 第14-15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主要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16-25页 |
一、主要概念 | 第16-18页 |
(一)协商民主 | 第16页 |
(二)农村基层协商民主 | 第16-17页 |
(三)农民政治参与 | 第17-18页 |
二、基本理论 | 第18-21页 |
(一)协商民主理论 | 第18-19页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三)善治理论 | 第20-21页 |
三、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价值分析 | 第21-25页 |
(一)满足多元主体利益诉求 | 第21-22页 |
(二)规范基层协商民主秩序 | 第22-23页 |
(三)培育协商共治民主氛围 | 第23-24页 |
(四)实现乡村善治总体目标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既有成效与问题 | 第25-32页 |
一、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既有成效 | 第25-27页 |
(一)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 第25-26页 |
(二)农民对协商民主期望值不断提升 | 第26页 |
(三)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形式不断创新 | 第26-27页 |
二、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27-32页 |
(一)农民协商意识与政治理性匮乏 | 第27-28页 |
(二)农民参与协商深度与广度不足 | 第28页 |
(三)协商缺乏必要的监督问责机制 | 第28-29页 |
(四)宗族势力影响协商目标的实现 | 第29-30页 |
(五)乡村精英的协商潜能开发不足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 第32-41页 |
一、农民参与协商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为支撑 | 第32-34页 |
(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慢、水平低 | 第32-33页 |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来源单一 | 第33-34页 |
二、基层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制度化保障缺失 | 第34-37页 |
(一)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影响协商进行 | 第34-35页 |
(二)基层干部对协商民主存在认识误区 | 第35-36页 |
(三)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保障缺失 | 第36-37页 |
三、乡村社会缺乏民主氛围、教育发展水平低 | 第37-41页 |
(一)乡村社会缺乏多元共治的民主氛围 | 第37-38页 |
(二)传统纲常形成的顺从文化尚未褪去 | 第38-39页 |
(三)农民受教育水平与政治素养偏低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对策 | 第41-50页 |
一、发展经济,夯实政治参与的经济基础 | 第41-43页 |
(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 第41-42页 |
(二)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 第42-43页 |
二、完善民主政治,完善制度建构 | 第43-46页 |
(一)厘清政府职责,构建良好政治环境 | 第43-44页 |
(二)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 | 第44-46页 |
三、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培育民主文化 | 第46-50页 |
(一)全面提升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 | 第46-47页 |
(二)提升农民政治素养与协商意识 | 第47-48页 |
(三)培育协同共治的民主文化氛围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