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生物化学技术论文

二代测序平台进行核酸检测的新技术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56页
    1.1 二代测序技术第15-20页
        1.1.1 二代测序平台和技术原理第16-20页
            1.1.1.1 Illumina平台第16-18页
            1.1.1.2 Iontorrent平台第18-20页
    1.2 二代测序的建库方案及应用第20-43页
        1.2.1 全基因组建库第20-25页
            1.2.1.1 全基因组从头测序第21页
            1.2.1.2 全基因组重测序第21-22页
            1.2.1.3 单细胞基因组测序第22-24页
            1.2.1.4 简化基因组测序第24-25页
            1.2.1.5 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第25页
        1.2.2 目标区段捕获建库第25-39页
            1.2.2.1 目标区段捕获建库方案第26-35页
            1.2.2.2 目标区段捕获测序的应用第35-39页
        1.2.3 转录组建库第39-43页
            1.2.3.1 mRNA建库第40页
            1.2.3.2 全转录组建库第40-41页
            1.2.3.3 小RNA建库第41页
            1.2.3.4 链特异性转录组建库第41-42页
            1.2.3.5 单细胞转录组建库第42-43页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以及创新性第43-46页
        1.3.1 研究背景第43-44页
        1.3.2 研究内容第44-45页
        1.3.3 课题创新性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6页
第二章 三轮多重PCR结合二代测序技术进行SNP分型第56-78页
    2.1 引言第56-59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59-62页
        2.2.1 基因组DNA提取第59页
        2.2.2 引物设计第59页
        2.2.3 最适引物浓度检测第59-60页
        2.2.4 三轮多重PCR灵敏度和稳定性评估第60-61页
        2.2.5 三轮多重PCR进行SNP基因分析第61页
        2.2.6 荧光定量PCR检测纯化产物第61页
        2.2.7 IontorrentPGM测序第61-62页
        2.2.8 PCR-LDR检测第62页
        2.2.9 数据分析第62页
    2.3 结果第62-72页
        2.3.1 最适引物浓度第62-63页
        2.3.2 三轮多重PCR灵敏度和稳定性评估第63-64页
        2.3.3 样本建库检测第64页
        2.3.4 荧光定量PCR结果第64-65页
        2.3.5 测序数据第65-66页
        2.3.6 所有扩增子总体均一性评估第66-67页
        2.3.7 757个样本间均一性评估第67页
        2.3.8 扩增子等位基因比率第67-70页
        2.3.9 聚类分析19个SNP位点等位基因比率第70-72页
    2.4 本章小结第72-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第三章 新型发夹引物进行目标区段捕获测序第78-94页
    3.1 引言第78-80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80-84页
        3.2.1 基因组DNA提取第80页
        3.2.2 引物设计第80-82页
            3.2.2.1 发夹引物配对序列长度评估第81页
            3.2.2.2 发夹引物设计第81页
            3.2.2.3 对照引物设计第81页
            3.2.2.4 辅助引物设计第81-82页
            3.2.2.5 接头引物设计第82页
        3.2.3 单重PCR第82页
        3.2.4 多重PCR第82-83页
            3.2.4.1 三种引物的多重PCR第82-83页
            3.2.4.2 89个区段捕获建库第83页
        3.2.5 荧光定量PCR检测纯化产物第83页
        3.2.6 二代测序及数据处理第83-84页
    3.3 结果第84-89页
        3.3.1 发夹引物配对序列长度比较第84-85页
        3.3.2 三种引物的特异性比较第85-87页
        3.3.3 样本建库检测第87-88页
        3.3.4 荧光定量PCR结果第88页
        3.3.5 所有扩增子的测序深度第88-89页
        3.3.6 区段捕获成功率第89页
    3.4 本章小结第89-92页
    参考文献第92-94页
第四章 新型发夹引物的延伸应用:拷贝数变异的检测第94-110页
    4.1 引言第94-97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97-101页
        4.2.1 基因组DNA提取第97页
        4.2.2 引物设计第97-98页
        4.2.3 多重荧光竞争性PCR第98-100页
            4.2.3.1 文库构建第98-99页
            4.2.3.2 文库纯化第99-100页
            4.2.3.3 荧光标记第100页
        4.2.4 数据分析第100-101页
        4.2.5 aCGH检测第101页
    4.3 结果第101-106页
        4.3.1 荧光引物的产物质控第101-102页
        4.3.2 校正系数计算第102-103页
        4.3.3 CNV判断阈值第103页
        4.3.4 检测基因拷贝数判断第103-105页
        4.3.5 aCGH检测第105-106页
    4.4 本章小结第106-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0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10-114页
    5.1 结论第110-113页
    5.2 展望第113-114页
附表第114-134页
    附表1 37个SNP位点引物序列第114-116页
    附表2 40对接头引物序列第116-118页
    附表3 部分样本接头组合第118-121页
    附表4 不同配对长度发夹引物表第121-122页
    附表5 发夹引物表第122-126页
    附表6 未完全封闭发夹引物表第126-127页
    附表7 线性引物表第127-128页
    附表8 接头引物表第128-129页
    附表9 接头引物与样本对应表第129-130页
    附表10 89个区段捕获成功率第130-131页
    附表11 CNV检测上游引物第131-132页
    附表12 CNV检测下游引物第132页
    附表13 荧光通用引物第132-133页
    附表14 样本信息表第133-134页
课题来源第134-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温放线菌CDF的嗜热谷胺酰内肽酶自加工活化及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功能化纳米纤维对神经细胞行为的影响及用于神经组织工程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