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车站及枢纽论文--站场配置与设计论文

地铁枢纽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符号表第23-24页
1 绪论第24-43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第24-29页
        1.1.1 地铁网络的发展与枢纽的植入第24-25页
        1.1.2 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转型第25-27页
        1.1.3 转型期步行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第27-29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9-31页
        1.2.1 研究目的第29页
        1.2.2 研究意义第29-31页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31-33页
        1.3.1 地铁第31页
        1.3.2 地铁枢纽第31-32页
        1.3.3 站域步行系统第32-33页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33-38页
        1.4.1 国外研究综述第33-35页
        1.4.2 国内研究综述第35-37页
        1.4.3 研究动态评析第37-38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8-42页
        1.5.1 研究内容第38-40页
        1.5.2 研究方法第40-41页
        1.5.3 逻辑架构第41-42页
    1.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2 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研究的理论与概念基础第43-70页
    2.1 公交与步行相关的代表性理论第43-51页
        2.1.1 TOD理论及其相关概念第43-46页
        2.1.2 “步行城市”理论构想第46-49页
        2.1.3 步行需求相关的理论探讨第49-51页
    2.2 适应性的思想基础及相关理论第51-54页
        2.2.1 适应性的概念及其思想基础第51-52页
        2.2.2 城市建筑领域的适应性思想第52-53页
        2.2.3 中国的适应性城市设计研究第53-54页
    2.3 地铁枢纽的分类及站域范围界定第54-59页
        2.3.1 按车站构成方式分类第54-55页
        2.3.2 按枢纽开发时序分类第55-57页
        2.3.3 按枢纽功能区位分类第57页
        2.3.4 站域范围的界定标准第57-59页
    2.4 站域步行系统的要素与价值分析第59-69页
        2.4.1 步行行为的基本内涵属性第59-62页
        2.4.2 站域步行活动的主要类型第62-64页
        2.4.3 站域步行系统的构成要素第64-67页
        2.4.4 站域步行系统的多元价值第67-69页
    2.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3 转型期站域步行系统的适应性现状与问题第70-113页
    3.1 中国大陆地铁枢纽发展的总体态势第70-75页
        3.1.1 地铁网络在时空维度上的集中增长第70-72页
        3.1.2 地铁枢纽在既有环境中的接续涌现第72-73页
        3.1.3 统筹规划与一体经营下的单核强化第73-75页
    3.2 转型期大陆城市站域空间发展动态第75-79页
        3.2.1 粗放式结构下的大尺度要素聚集第75-76页
        3.2.2 地铁推动的地下空间渐进式开发第76-77页
        3.2.3 公共功能强化与开发模式集约化第77-79页
    3.3 站域步行系统结构分析与空间环境调查第79-98页
        3.3.1 案例选择及其概述第79-81页
        3.3.2 建成环境要素分析第81-86页
        3.3.3 步行系统结构分析第86-93页
        3.3.4 步行空间环境调查第93-98页
    3.4 大连西安路枢纽客流步行动线实证研究第98-107页
        3.4.1 调查方法与概要第99-100页
        3.4.2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100-106页
        3.4.3 主要结论与讨论第106-107页
    3.5 站域步行系统适应关系及问题分层解析第107-112页
        3.5.1 人行与车行的关系第107-108页
        3.5.2 外部与内部的关系第108-110页
        3.5.3 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第110-111页
        3.5.4 规划与开发的关系第111-112页
    3.6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4 站域步行系统的适应性模式及其发展逻辑第113-155页
    4.1 亚洲高密度城市的站域空间环境第113-123页
        4.1.1 地铁枢纽的“触媒效应”第113-114页
        4.1.2 圈层分化的土地利用第114-116页
        4.1.3 集约复合的城市功能第116-120页
        4.1.4 多维开放的外部空间第120-123页
    4.2 多维一体模式:大阪梅田枢纽第123-131页
        4.2.1 站域空间环境概述第123-125页
        4.2.2 梅田地下街网络第125-128页
        4.2.3 地面步道与广场第128-129页
        4.2.4 空中路径与平台第129-131页
    4.3 广域互联模式:香港中环枢纽第131-137页
        4.3.1 站域空间环境概述第132-133页
        4.3.2 致密街网与场所遗产第133-135页
        4.3.3 全域化空中步道系统第135-137页
    4.4 活力导向模式:新加坡政府大厦枢纽第137-144页
        4.4.1 站域空间环境概述第137-139页
        4.4.2 基本网络及其错位拓展第139-141页
        4.4.3 活力引导区与开放空间第141-144页
    4.5 站域步行系统的适应性发展逻辑第144-154页
        4.5.1 结构逻辑:层化与网络第144-147页
        4.5.2 功能逻辑:内化与关联第147-149页
        4.5.3 场所逻辑:包容与延续第149-151页
        4.5.4 过程逻辑:推进与导控第151-154页
    4.6 本章小结第154-155页
5 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理论与原则体系第155-185页
    5.1 理论框架的建立与解析第155-163页
        5.1.1 理论的引入与概念的提出第155-157页
        5.1.2 站域步行系统的多重本质第157-158页
        5.1.3 站域步行系统的适应要素第158-162页
        5.1.4 适应性维度及其层级关系第162-163页
    5.2 结构维度的适应性原则第163-170页
        5.2.1 站域集散与流转模式第164-165页
        5.2.2 路径网络的高效编织第165-169页
        5.2.3 节点体系的有机耦合第169-170页
    5.3 功能维度的适应性原则第170-177页
        5.3.1 空间与界面功能效应第171-172页
        5.3.2 时间与空间的普适性第172-175页
        5.3.3 动态与静态的协同性第175-177页
    5.4 品质维度的适应性原则第177-184页
        5.4.1 空间品质的多重内涵第177-179页
        5.4.2 多维感知与可参与性第179-181页
        5.4.3 身份特征与可意象化第181-184页
    5.5 本章小结第184-185页
6 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城市设计策略第185-212页
    6.1 问题应对与目标导向第185-187页
        6.1.1 适应性问题的应对思路第185-186页
        6.1.2 适应性设计的目标导向第186-187页
    6.2 层级链接策略第187-197页
        6.2.1 地下主导的分层策略第188-190页
        6.2.2 空中主导的分层策略第190-192页
        6.2.3 多维主导的分层策略第192-193页
        6.2.4 地面层次的结构优化第193-194页
        6.2.5 层间转换的三种模式第194-197页
    6.3 关联整合策略第197-203页
        6.3.1 渗透:积极边界策略第197-199页
        6.3.2 共享:开放街区策略第199-201页
        6.3.3 集约:复合巨构策略第201-203页
    6.4 节点活化策略第203-211页
        6.4.1 聚合节点的动静相生第203-206页
        6.4.2 生态节点的上下相通第206-209页
        6.4.3 人文节点的新旧相融第209-211页
    6.5 本章小结第211-212页
7 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城市设计导控机制第212-224页
    7.1 站域步行系统导控的意义与现状第212-213页
        7.1.1 导控的概念与价值第212-213页
        7.1.2 机制的缺位与转向第213页
    7.2 站域步行系统导控的原则与层系第213-218页
        7.2.1 导控的基本原则第213-214页
        7.2.2 导控的内容层系第214-218页
    7.3 站域步行系统导控的组织与运作第218-223页
        7.3.1 制度保障:约束与激励并举第218-220页
        7.3.2 组织机构:一体化协调管理第220-222页
        7.3.3 运作过程:全过程多方参与第222-223页
    7.4 本章小结第223-224页
8 结论与展望第224-228页
    8.1 结论第224-226页
    8.2 创新点第226页
    8.3 展望第226-228页
参考文献第228-235页
附录A 中国开通运营地铁的城市信息统计第235-236页
附录B 徐家汇枢纽核心区主要商业建筑基本情况第236-237页
附录C 新街口站域主要商业与办公设施情况统计第237-238页
附录D 中环空中步道系统串接的建筑设施一览第238-239页
附录E 中国大陆地区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第239-2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240-241页
致谢第241-242页
作者简介第242页

论文共2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表面织构参数对活塞/缸套摩擦副润滑行为的影响及优化方法研究
下一篇:MAG-TIG双电弧热源中厚板打底单面焊双面成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