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铁系硅酸盐类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10页
绪论第10-24页
    0.1 引言第10页
    0.2 难生物降解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第10-12页
        0.2.1 物理法第10-11页
            0.2.1.1 吸附法第10-11页
            0.2.1.2 磁性分离法第11页
            0.2.1.3 膜分离法第11页
        0.2.2 化学法第11-12页
            0.2.2.1 电化学法第11页
            0.2.2.2 光化学法第11-12页
            0.2.2.3 湿法催化氧化法第12页
    0.3 Fenton反应研究现状第12-14页
        0.3.1 类Fenton氧化法第12页
        0.3.2 借助外场第12-13页
        0.3.3 加助催剂第13-14页
        0.3.4 纳米技术第14页
        0.3.5 联用技术第14页
    0.4 铁系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4-18页
        0.4.1 单一金属铁氧体类Fenton催化剂第14-16页
        0.4.2 多金属铁氧体类Fenton催化剂第16页
        0.4.3 负载型铁系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第16-17页
        0.4.4 铁系金属盐类Fenton催化剂第17-18页
    0.5 非均相类Fenton反应影响因素第18-20页
        0.5.1 pH的影响第18-19页
        0.5.2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19页
        0.5.3 过氧化氢的影响第19页
        0.5.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19-20页
        0.5.5 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第20页
    0.6 非均相类Fenton反应机理探究第20-21页
    0.7 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合成方法概述第21-22页
        0.7.1 水热法第21页
        0.7.2 溶胶-凝胶法第21页
        0.7.3 低温固相法第21-22页
    0.8 本论文立题依据、内容和创新之处第22-24页
第1章 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Fe_2(SiO_3)_3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第24-48页
    1.1 引言第24-25页
    1.2 实验部分第25-29页
        1.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5-26页
        1.2.2 Fe_2(SiO_3)_3的制备第26页
        1.2.3 催化剂的物性表征第26-27页
        1.2.4 催化氧化实验第27-29页
            1.2.4.1 降解对象的选择第27页
            1.2.4.2 MB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工作曲线第27-29页
            1.2.4.3 催化剂催化氧化性能评价第29页
    1.3 结果与讨论第29-46页
        1.3.1 Fe_2(SiO_3)_3的物相表征第29-34页
            1.3.1.1 组成分析第29-30页
            1.3.1.2 XRD分析第30-31页
            1.3.1.3 FT-IR分析第31-32页
            1.3.1.4 XPS分析第32-33页
            1.3.1.5 FE-SEM 分析第33-34页
        1.3.2 Fe_2(SiO_3)_3催化氧化活性确认第34-35页
        1.3.3 Fe_2(SiO_3)_3催化氧化性能影响因素第35-41页
            1.3.3.1 溶液初始pH的影响第35-36页
            1.3.3.2 H_2O_2浓度的影响第36-37页
            1.3.3.3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37-38页
            1.3.3.4 Fe_2(SiO_3)_3投加量的影响第38-39页
            1.3.3.5 MB初始浓度的影响第39-41页
        1.3.4 Fe_2(SiO_3)_3重复利用研究第41-43页
        1.3.5 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第43-46页
    1.4 本文小结第46-48页
第2章 Fe_(1.8)Cr_(0.2)(SiO_3)_3和Fe_(1.89)Cu_(0.21)(SiO_3)_3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第48-86页
    2.1 引言第48页
    2.2 实验部分第48-50页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8-49页
        2.2.2 催化剂的制备第49-50页
            2.2.2.1 Fe_(1.8)Cr_(0.2)(SiO_3)_3的制备第49页
            2.2.2.2 Fe_(1.89)Cu_(0.21)(SiO_3)_3的制备第49-50页
        2.2.3 催化剂的物性表征第50页
        2.2.4 催化氧化实验第50页
            2.2.4.1 降解对象的选择第50页
            2.2.4.2 MB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工作曲线第50页
            2.2.4.3 催化剂催化氧化性能评价第5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0-83页
        2.3.1 催化剂的物相表征第50-61页
            2.3.1.1 组成分析第50-51页
            2.3.1.2 XRD分析第51-53页
            2.3.1.3 FT-IR分析第53-55页
            2.3.1.4 XPS分析第55-59页
            2.3.1.5 FE-SEM分析第59-61页
        2.3.2 不同原料配比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第61-63页
        2.3.3 催化氧化活性确认第63-64页
        2.3.4 催化氧化性能影响因素第64-76页
            2.3.4.1 溶液初始pH的影响第64-66页
            1.3.4.2 H_2O_2浓度的影响第66-68页
            2.3.4.3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68-70页
            2.3.4.4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第70-72页
            2.3.4.5 MB初始浓度的影响第72-76页
        2.3.5 催化剂重复利用研究第76-79页
        2.3.6 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第79-83页
    2.4 本文小结第83-86页
第3章 聚硅酸铁的制备及其类Fenton催化性能研究第86-102页
    3.1 引言第86页
    3.2 实验部分第86-87页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86页
        3.2.2 PSF的制备第86-87页
        3.2.3 催化剂的物性表征第87页
        3.2.4 催化氧化实验第87页
            3.2.4.1 降解对象的选择第87页
            3.2.4.2 MB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工作曲线第87页
            3.2.4.3 催化剂催化氧化性能评价第8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7-100页
        3.3.1 PSF物相表征第87-91页
            3.3.1.1 XRD分析第87-88页
            3.3.1.2 组成分析第88-89页
            3.3.1.3 XPS分析第89-90页
            3.3.1.4 FE-SEM 分析第90-91页
        3.3.2 不同原料配比对PSF催化活性的影响第91-92页
        3.3.3 PSF3催化氧化活性确认第92-93页
        3.3.4 PSF3催化氧化性能影响因素第93-97页
            3.3.4.1 溶液初始pH的影响第93-94页
            3.3.4.2 H_2O_2浓度的影响第94-95页
            3.3.4.3 PSF3投加量的影响第95-96页
            3.3.4.4 MB初始浓度的影响第96-97页
        3.3.5 PSF3重复利用研究第97-99页
        3.3.6 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第99-100页
    3.4 本文小结第100-102页
第4章 结论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8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122页
个人简历第122-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锰氧化细菌促进美洲商陆根表铁锰氧化胶膜形成机制及不同胶膜厚度的生态效应
下一篇:岩藻黄质、岩藻黄醇和抗氧化肽拮抗三丁基锡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