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0.1 引言 | 第10页 |
0.2 难生物降解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0-12页 |
0.2.1 物理法 | 第10-11页 |
0.2.1.1 吸附法 | 第10-11页 |
0.2.1.2 磁性分离法 | 第11页 |
0.2.1.3 膜分离法 | 第11页 |
0.2.2 化学法 | 第11-12页 |
0.2.2.1 电化学法 | 第11页 |
0.2.2.2 光化学法 | 第11-12页 |
0.2.2.3 湿法催化氧化法 | 第12页 |
0.3 Fenton反应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0.3.1 类Fenton氧化法 | 第12页 |
0.3.2 借助外场 | 第12-13页 |
0.3.3 加助催剂 | 第13-14页 |
0.3.4 纳米技术 | 第14页 |
0.3.5 联用技术 | 第14页 |
0.4 铁系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0.4.1 单一金属铁氧体类Fenton催化剂 | 第14-16页 |
0.4.2 多金属铁氧体类Fenton催化剂 | 第16页 |
0.4.3 负载型铁系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 | 第16-17页 |
0.4.4 铁系金属盐类Fenton催化剂 | 第17-18页 |
0.5 非均相类Fenton反应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0.5.1 pH的影响 | 第18-19页 |
0.5.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19页 |
0.5.3 过氧化氢的影响 | 第19页 |
0.5.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0.5.5 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 第20页 |
0.6 非均相类Fenton反应机理探究 | 第20-21页 |
0.7 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合成方法概述 | 第21-22页 |
0.7.1 水热法 | 第21页 |
0.7.2 溶胶-凝胶法 | 第21页 |
0.7.3 低温固相法 | 第21-22页 |
0.8 本论文立题依据、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1章 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Fe_2(SiO_3)_3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第24-48页 |
1.1 引言 | 第24-25页 |
1.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1.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1.2.2 Fe_2(SiO_3)_3的制备 | 第26页 |
1.2.3 催化剂的物性表征 | 第26-27页 |
1.2.4 催化氧化实验 | 第27-29页 |
1.2.4.1 降解对象的选择 | 第27页 |
1.2.4.2 MB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工作曲线 | 第27-29页 |
1.2.4.3 催化剂催化氧化性能评价 | 第29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6页 |
1.3.1 Fe_2(SiO_3)_3的物相表征 | 第29-34页 |
1.3.1.1 组成分析 | 第29-30页 |
1.3.1.2 XRD分析 | 第30-31页 |
1.3.1.3 FT-IR分析 | 第31-32页 |
1.3.1.4 XPS分析 | 第32-33页 |
1.3.1.5 FE-SEM 分析 | 第33-34页 |
1.3.2 Fe_2(SiO_3)_3催化氧化活性确认 | 第34-35页 |
1.3.3 Fe_2(SiO_3)_3催化氧化性能影响因素 | 第35-41页 |
1.3.3.1 溶液初始pH的影响 | 第35-36页 |
1.3.3.2 H_2O_2浓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1.3.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1.3.3.4 Fe_2(SiO_3)_3投加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1.3.3.5 MB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1.3.4 Fe_2(SiO_3)_3重复利用研究 | 第41-43页 |
1.3.5 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43-46页 |
1.4 本文小结 | 第46-48页 |
第2章 Fe_(1.8)Cr_(0.2)(SiO_3)_3和Fe_(1.89)Cu_(0.21)(SiO_3)_3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48-86页 |
2.1 引言 | 第4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8-49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9-50页 |
2.2.2.1 Fe_(1.8)Cr_(0.2)(SiO_3)_3的制备 | 第49页 |
2.2.2.2 Fe_(1.89)Cu_(0.21)(SiO_3)_3的制备 | 第49-50页 |
2.2.3 催化剂的物性表征 | 第50页 |
2.2.4 催化氧化实验 | 第50页 |
2.2.4.1 降解对象的选择 | 第50页 |
2.2.4.2 MB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工作曲线 | 第50页 |
2.2.4.3 催化剂催化氧化性能评价 | 第5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0-83页 |
2.3.1 催化剂的物相表征 | 第50-61页 |
2.3.1.1 组成分析 | 第50-51页 |
2.3.1.2 XRD分析 | 第51-53页 |
2.3.1.3 FT-IR分析 | 第53-55页 |
2.3.1.4 XPS分析 | 第55-59页 |
2.3.1.5 FE-SEM分析 | 第59-61页 |
2.3.2 不同原料配比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2.3.3 催化氧化活性确认 | 第63-64页 |
2.3.4 催化氧化性能影响因素 | 第64-76页 |
2.3.4.1 溶液初始pH的影响 | 第64-66页 |
1.3.4.2 H_2O_2浓度的影响 | 第66-68页 |
2.3.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8-70页 |
2.3.4.4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70-72页 |
2.3.4.5 MB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72-76页 |
2.3.5 催化剂重复利用研究 | 第76-79页 |
2.3.6 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79-83页 |
2.4 本文小结 | 第83-86页 |
第3章 聚硅酸铁的制备及其类Fenton催化性能研究 | 第86-102页 |
3.1 引言 | 第8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6-87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86页 |
3.2.2 PSF的制备 | 第86-87页 |
3.2.3 催化剂的物性表征 | 第87页 |
3.2.4 催化氧化实验 | 第87页 |
3.2.4.1 降解对象的选择 | 第87页 |
3.2.4.2 MB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工作曲线 | 第87页 |
3.2.4.3 催化剂催化氧化性能评价 | 第8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0页 |
3.3.1 PSF物相表征 | 第87-91页 |
3.3.1.1 XRD分析 | 第87-88页 |
3.3.1.2 组成分析 | 第88-89页 |
3.3.1.3 XPS分析 | 第89-90页 |
3.3.1.4 FE-SEM 分析 | 第90-91页 |
3.3.2 不同原料配比对PSF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91-92页 |
3.3.3 PSF3催化氧化活性确认 | 第92-93页 |
3.3.4 PSF3催化氧化性能影响因素 | 第93-97页 |
3.3.4.1 溶液初始pH的影响 | 第93-94页 |
3.3.4.2 H_2O_2浓度的影响 | 第94-95页 |
3.3.4.3 PSF3投加量的影响 | 第95-96页 |
3.3.4.4 MB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96-97页 |
3.3.5 PSF3重复利用研究 | 第97-99页 |
3.3.6 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99-100页 |
3.4 本文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4章 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个人简历 | 第122-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