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国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第2章 分形的基本理论 | 第13-19页 |
2.1 分形的概述 | 第13页 |
2.2 分形的定义 | 第13-14页 |
2.3 分形的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2.3.1 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 | 第14-16页 |
2.3.2 无标度性(scaleinvariance) | 第16页 |
2.3.3 自仿射性(self-affinity) | 第16页 |
2.4 分形维数 | 第16-18页 |
2.4.1 豪斯道夫维数(hausdorffdimension) | 第16-17页 |
2.4.2 相似维数(similaritydimension) | 第17页 |
2.4.3 容量维数(capacitydimension) | 第17页 |
2.4.4 盒计数维数(box-countingdimension) | 第17-1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实验及数据测量 | 第19-30页 |
3.1 实验台搭建 | 第19-22页 |
3.1.1 负荷计算 | 第19-20页 |
3.1.2 室内机的选定 | 第20页 |
3.1.3 室外机的选定 | 第20-21页 |
3.1.4 室内、外机的布置 | 第21-22页 |
3.1.5 设备安装与调试 | 第22页 |
3.2 湍流的测量方法 | 第22-24页 |
3.2.1 湍流速度的测量方法 | 第22-23页 |
3.2.2 多点风速测试系统 | 第23-24页 |
3.3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24-27页 |
3.3.1 实验测试装置 | 第24-26页 |
3.3.2 实验测试模型 | 第26-27页 |
3.3.3 实验测点布置及方法 | 第27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湍流分形特征的研究 | 第30-43页 |
4.1 湍流的统计 | 第30-33页 |
4.1.1 概率密度 | 第30-31页 |
4.1.2 偏斜度和陡峭度 | 第31-33页 |
4.2 湍流的间歇性与分形 | 第33-35页 |
4.3 湍流速度的分形维数 | 第35-42页 |
4.3.1 盒维数的计算 | 第36页 |
4.3.2 速度时间信号的分形维数 | 第36-41页 |
4.3.3 速度信号分维数的分布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湍流强度和湍流能量的传输与耗散 | 第43-55页 |
5.1 湍流强度的研究 | 第43-47页 |
5.1.1 平均值与脉动值 | 第43页 |
5.1.2 湍流强度及分布 | 第43-46页 |
5.1.3 湍流强度与分维数 | 第46-47页 |
5.2 湍流能量传输与耗散的研究 | 第47-51页 |
5.2.1 湍流能量的传输与耗散方程 | 第47-49页 |
5.2.2 湍流能量的传输与耗散规律 | 第49-51页 |
5.3 湍动能耗散率 | 第51-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