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传统X射线产生及成像机理 | 第12-15页 |
1.2.1 X射线源 | 第12-14页 |
1.2.2 X射线探测器 | 第14-15页 |
1.2.3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15页 |
1.3 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基础 | 第15-17页 |
1.4 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的发展 | 第17-21页 |
1.4.1 晶体干涉法 | 第17-18页 |
1.4.2 衍射增强成像法 | 第18-19页 |
1.4.3 光栅微分干涉成像 | 第19-20页 |
1.4.4 同轴法相位衬度成像 | 第20-21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同轴相位衬度成像理论 | 第23-37页 |
2.1 光学基础 | 第23-28页 |
2.1.1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 第23-24页 |
2.1.2 菲涅尔基尔霍夫衍射 | 第24-25页 |
2.1.3 菲涅尔近似 | 第25-26页 |
2.1.4 夫琅禾费近似 | 第26-27页 |
2.1.5 平面角谱传播理论 | 第27-28页 |
2.2 相衬成像模型 | 第28-30页 |
2.3 相位恢复算法 | 第30-35页 |
2.3.1 迭代恢复算法 | 第31-33页 |
2.3.2 强度传输方程TIE算法 | 第33-35页 |
2.3.3 衬度传递函数法CTF | 第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X射线相衬成像及相位恢复算法模拟研究 | 第37-51页 |
3.1 X射线相衬成像的模拟 | 第37-39页 |
3.1.1 一维相位物体的衍射成像模拟 | 第37-38页 |
3.1.2 二维相位物体衍射成像模拟 | 第38-39页 |
3.2 X射线相位恢复的算法模拟 | 第39-45页 |
3.2.1 IASA迭代恢复算法模拟结果和分析 | 第40页 |
3.2.2 TIE相位恢复算法模拟结果和分析 | 第40-41页 |
3.2.3 IASA-TIE相位恢复模拟结果和分析 | 第41-42页 |
3.2.4 CTF相位恢复算法模拟结果和分析 | 第42-44页 |
3.2.5 IASA-CTF相位恢复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3.3 相位恢复算法的影响的定量分析 | 第45-49页 |
3.3.1 迭代算法收敛性的比较 | 第45-46页 |
3.3.2 相位恢复质量计算分析 | 第46-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微焦点X射线源相衬成像研究 | 第51-63页 |
4.1 点光源相位衬度成像 | 第51-53页 |
4.1.1 点光源相衬成像原理 | 第51-53页 |
4.1.2 点光源的选择 | 第53页 |
4.2 点光源相衬成像及相位恢复模拟 | 第53-57页 |
4.2.1 点光源相衬成像模拟 | 第54-56页 |
4.2.2 点光源相位恢复模拟 | 第56-57页 |
4.3 相衬成像及相位恢复实验 | 第57-60页 |
4.3.1 实验准备 | 第58-59页 |
4.3.2 实验结果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63-64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