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第一章 | 第19-25页 |
1.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9-20页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30页 |
1.研究内容 | 第25页 |
2.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3.研究对象 | 第26页 |
4.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4.1 文献研究法 | 第26-27页 |
4.2 问卷调查法 | 第27-28页 |
4.3 半结构式访谈法 | 第28页 |
5.质量控制 | 第28-29页 |
6.统计分析方法 | 第29页 |
7.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30-58页 |
一、问卷的预调查结果及信效度分析 | 第30页 |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30-33页 |
1. 性别 | 第30-31页 |
2. 年龄 | 第31页 |
3. 文化程度 | 第31页 |
4. 婚姻状况 | 第31页 |
5. 职称 | 第31页 |
6. 学科 | 第31页 |
7. 家庭常住人口 | 第31页 |
8. 家庭平均月收入 | 第31页 |
9. 患慢病情况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页 |
三、调查对象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现状 | 第33-38页 |
1.404 名高校教师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得分情况 | 第33-34页 |
2.404 名高校教师素养比例及知晓率 | 第34-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四、高校教师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6页 |
1.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页 |
2.调查对象总体中医素养及其三个维度得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8-40页 |
3.不同人群特征对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影响的单因素检验 | 第40-45页 |
4.中医养生保健素养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五、高校教师对中医服务的利用情况 | 第46-52页 |
1.高校教师患病后愿意选择的治疗方式及原因 | 第46-48页 |
2.中医医疗服务利用现状 | 第48-50页 |
3.高校教师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利用现状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六、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对中医服务利用的影响 | 第52-56页 |
1.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对中医信任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2.高校教师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对治疗疾病方式偏好的影响 | 第54页 |
3.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对中医医疗服务的影响 | 第54-55页 |
4.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影响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页 |
七、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对健康自评的影响 | 第56-58页 |
1.高校教师自我健康评分结果 | 第56-57页 |
2.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对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影响 | 第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 第58-64页 |
一、讨论 | 第58-61页 |
1.提高中医素养水平可以降低慢性病患病率 | 第58页 |
2.高校教师具备中医素养的比例较高 | 第58页 |
3.知识、技能转化为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 第58-59页 |
4.高校教师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影响因素的探讨 | 第59-60页 |
5.高校教师患病后治疗方式偏好与实际治疗方式有差异 | 第60页 |
6.高校教师对中医保健服务的利用较普遍 | 第60-61页 |
7.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对健康状况有积极的影响 | 第61页 |
二、建议 | 第61-63页 |
1.借助新媒体传播中医健康知识 | 第61页 |
2.完善校医院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 第61-62页 |
3.利用“知信行”模型提升教师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及健康水平. | 第62-63页 |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63-64页 |
1.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63页 |
2.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综述 | 第7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4-85页 |
附件2 高校教师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及卫生服务利用调查问卷 | 第85-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