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储藏蛋白运输相关SNARE基因AtUse1家族的功能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8页
    1.1 储藏蛋白质简介第9-11页
        1.1.1 储藏蛋白质的分类第9-10页
        1.1.2 储藏蛋白质的细胞内转运第10-11页
        1.1.3 储藏蛋白质的加工第11页
        1.1.4 储藏蛋白质品质的影响因素第11页
    1.2 SNARE蛋白的研究进展第11-17页
        1.2.1 SNARE蛋白的结构与分类第12页
        1.2.2 SNARE复合体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第12-13页
        1.2.3 SNARE蛋白的功能第13-14页
        1.2.4 SNARE复合体的调节因子第14-16页
        1.2.5 SNARE蛋白的生理学意义第16-17页
    1.3 AtUse1第17-18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8-43页
    2.1 植物材料及培养方法第18页
    2.2 菌株及载体第18页
    2.3 试剂第18页
    2.4 仪器第18-19页
    2.5 突变体筛选第19-22页
        2.5.1 试剂配制第19页
        2.5.2 样品采集第19页
        2.5.3 植物全基因组DNA的提取第19-20页
        2.5.4 T-DNA突变体插入位点特异性PCR第20页
        2.5.5 T-DNA特异性PCR第20-21页
        2.5.6 突变体纯合体的筛选第21-22页
    2.6 质粒构建第22-27页
        2.6.1 cDNA模板的制备第22-23页
        2.6.2 引物设计第23-24页
        2.6.3 AtUse1 CDS序列的PCR扩增第24页
        2.6.4 PCR产物的回收第24-25页
        2.6.5 TOPO反应第25-27页
        2.6.6 LR反应制备终载体质粒第27页
    2.7 转基因植株的制作第27-29页
        2.7.1 试剂准备第28页
        2.7.2 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转化第28-29页
        2.7.3 农杆菌侵染及转基因植株纯合体的筛选第29页
    2.8 瞬时表达第29-32页
        2.8.1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第30-31页
        2.8.2 基因枪瞬时转化法第31-32页
    2.9 酵母双杂交第32-35页
        2.9.1 酵母双杂交原理第32-33页
        2.9.2 试剂配制第33-34页
        2.9.3 酵母复苏第34-35页
        2.9.4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第35页
        2.9.5 待测质粒的转化第35页
        2.9.6 报告基因的检测第35页
    2.10 western-blot第35-40页
        2.10.1 试剂准备第36-37页
        2.10.2 样品制备第37-38页
        2.10.3 SDS-PAGE第38页
        2.10.4 转膜第38-39页
        2.10.5 抗体与抗原的杂交第39页
        2.10.6 显影第39-40页
    2.11 过表达转基因植株的western-blot检测第40页
        2.11.1 样品制备第40页
        2.11.2 操作方法第40页
    2.12 pull-down分析第40-43页
        2.12.1 材料培养第40页
        2.12.2 试剂准备第40-41页
        2.12.3 植物组织的裂解第41页
        2.12.4 目标蛋白的磁性标记及分离第41页
        2.12.5 SDS-PAGE检测第41页
        2.12.6 PAGE胶银染分析第41-43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3-52页
    3.1 atuse11突变体筛选第43-45页
        3.1.1 AtUse11的基因结构及T-DNA插入位点第43页
        3.1.2 atuse11 T-DNA插入突变体筛选第43-44页
        3.1.3 AtUse12 RNAi植株的制作第44页
        3.1.4 种子储藏蛋白质的western检测第44-45页
    3.2 AtUse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45-47页
        3.2.1 AtUse11的亚细胞定位第45-46页
        3.2.2 AtUse12的亚细胞定位第46-47页
    3.3 AtUse11、AtUse12与其它蛋白的相互作用第47-49页
        3.3.1 Y2H检测AtUse11、AtUse12与AtSec20的相互作用第47-48页
        3.3.2 Y2H检测AtUse11、AtUse12与AtUfe1的相互作用第48-49页
    3.4 AtUsel新型作用因子的探究第49-51页
        3.4.1 myc-AtUse1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制作与检测第49-50页
        3.4.2 新型互作因子的发掘第50-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讨论第52-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质中β-葡聚糖酶活力测定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碱地肤和番茄抗盐碱生理特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