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Ⅱ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1.1 Ⅱ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 | 第10-12页 |
1.1.2 Ⅱ型糖尿病的治疗措施 | 第12页 |
1.1.3 Ⅱ型糖尿病的药理模型 | 第12-13页 |
1.2 山茱萸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山茱萸的降血糖机制 | 第13-14页 |
1.2.2 山茱萸有效成分的降糖作用 | 第14-15页 |
1.3 山茱萸籽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 山茱萸籽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5-16页 |
1.3.2 山茱萸籽的药理研究 | 第16-18页 |
1.3.3 山茱萸籽的工业应用研究 | 第1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响应面法优化山茱萸籽鞣质的提取工艺 | 第20-32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0-2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1.2 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1 溶液配制 | 第21页 |
2.2.2 材料的处理 | 第21页 |
2.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4 山茱萸籽鞣质的提取工艺流程 | 第22页 |
2.2.5 山茱萸籽鞣质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2.6 单因素实验 | 第22页 |
2.2.7 响应面优化实验 | 第22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2-30页 |
2.3.1 单因素实验 | 第22-25页 |
2.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 第25-27页 |
2.3.3 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 | 第27-30页 |
2.3.4 模型的验证 | 第30页 |
2.4 讨论 | 第30-32页 |
第3章 不同产区山茱萸籽鞣质的含量比较 | 第32-38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3.3.1 浙江省山茱萸籽鞣质的含量比较 | 第32-34页 |
3.3.2 河南省山茱萸籽鞣质的含量比较 | 第34页 |
3.3.3 陕西省山茱萸籽鞣质的含量比较 | 第34-36页 |
3.3.4 不同产区山茱萸籽鞣质的含量比较 | 第36页 |
3.4 讨论 | 第36-38页 |
第4章 山茱萸籽鞣质的酶抑制动力学研究 | 第38-44页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8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4.1.2 仪器和试剂 | 第3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4.2.1 溶液的制备 | 第38-39页 |
4.2.2 α-葡萄糖苷酶活力的测定 | 第39页 |
4.2.3 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测定葡萄糖的含量 | 第39页 |
4.2.4 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实验 | 第39-40页 |
4.2.5 山茱萸籽鞣质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第40页 |
4.2.6 酶促反应进程曲线 | 第40页 |
4.2.7 抑制可逆性的确定 | 第40页 |
4.2.8 抑制反应类型的确定 | 第40-41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3.1 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第41页 |
4.3.2 酶促反应进程曲线 | 第41-42页 |
4.3.3 抑制可逆性的确定 | 第42页 |
4.3.4 抑制反应类型的确定 | 第42-43页 |
4.4 讨论 | 第43-44页 |
第5章 山茱萸籽鞣质降血糖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44-56页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4-45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5.1.2 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5.2.1 溶液配制 | 第45页 |
5.2.2 高脂高糖饲料的配制 | 第45页 |
5.2.3 糖尿病中生化指标的检测方法 | 第45-46页 |
5.2.4 山茱萸籽鞣质对高脂高糖小鼠的血糖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46-47页 |
5.2.5 山茱萸籽鞣质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47页 |
5.2.6 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5.3.1 山茱萸籽鞣质对高脂高糖小鼠的降糖作用 | 第48-52页 |
5.3.2 山茱萸籽鞣质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 | 第52-54页 |
5.4 讨论 | 第54-5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