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酶制剂(酵素)论文

微生物转化菊糖产果寡糖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菊芋概论第10-11页
        1.1.1 菊芋的形态特征第10页
        1.1.2 菊芋的生长习性第10-11页
        1.1.3 菊芋的应用前景第11页
    1.2 菊粉概论第11-14页
        1.2.1 菊粉的来源第12页
        1.2.2 菊粉的性质第12-13页
        1.2.3 菊粉的生理功能第13-14页
        1.2.4 菊粉的深加工第14页
    1.3 菊粉酶概论第14-18页
        1.3.1 菊粉酶的分类第15页
        1.3.2 菊粉酶的来源第15页
        1.3.3 菊粉酶的酶学性质第15-16页
        1.3.4 菊粉酶的酶活测定方法第16-17页
        1.3.5 菊粉酶的应用第17页
        1.3.6 菊粉酶研究中的问题第17-18页
    1.4 果寡糖概论第18-19页
        1.4.1 果寡糖的生产方法第18页
        1.4.2 果寡糖的应用第18-19页
    1.5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19-21页
        1.5.1 立题意义第19-20页
        1.5.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1-34页
    2.1 实验所需溶液的配制第21页
        2.1.1 培养基的配制第21页
        2.1.2 醋酸缓冲液的配制(0.05mol·L-1, pH 4.6)第21页
        2.1.3 全细胞脂肪酸鉴定试剂的配制第21页
    2.2 菌种的培养与筛选第21-22页
        2.2.1 菌种的培养第21-22页
            2.2.1.1 菌株固体培养第22页
            2.2.1.2 种子培养液培养第22页
            2.2.1.3 发酵培养液培养第22页
        2.2.2 菌种的筛选第22页
            2.2.2.1 菌种来源第22页
            2.2.2.2 菌株的分离纯化第22页
    2.3 菌株的鉴定第22-30页
        2.3.1 菌株的形态观察第22-23页
            2.3.1.1 简单染色第23页
            2.3.1.2 芽孢染色第23页
            2.3.1.3 革兰氏染色第23页
        2.3.2 生理生化实验第23-26页
            2.3.2.1 菌落形态观察第23页
            2.3.2.2 明胶液化试验第23页
            2.3.2.3 酪素水解试验第23-24页
            2.3.2.4 淀粉水解试验第24页
            2.3.2.5 氧化酶测定第24页
            2.3.2.6 过氧化氢酶试验第24页
            2.3.2.7 产硫化氢试验第24页
            2.3.2.8 甲基红试验(M.R)第24页
            2.3.2.9 乙酰甲基甲醇试验(V-P试验)第24-25页
            2.3.2.10 七叶苷水解试验第25页
            2.3.2.11 石蕊牛奶反应第25页
            2.3.2.12 NaCl抗性试验第25页
            2.3.2.13 穿刺培养试验第25页
            2.3.2.14 脲酶测定试验第25页
            2.3.2.15 吲哚生成试验第25-26页
            2.3.2.16 果胶分解试验第26页
            2.3.2.17 柠檬酸盐试验第26页
            2.3.2.18 硝酸盐还原试验第26页
        2.3.3 全细胞脂肪酸鉴定第26-27页
            2.3.3.1 获菌第26-27页
            2.3.3.2 皂化第27页
            2.3.3.3 甲基化第27页
            2.3.3.4 萃取第27页
            2.3.3.5 洗涤第27页
        2.3.4 16S rDNA鉴定第27-30页
            2.3.4.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第27-28页
            2.3.4.2 PCR第28-29页
            2.3.4.3 切胶纯化回收(试剂盒法)第29页
            2.3.4.4 16S rDNA测序第29页
            2.3.4.5 系统进化树的建立第29-30页
    2.4 菊粉酶发酵条件的优化第30-32页
        2.4.1 底物预处理(纯化)第30页
        2.4.2 酶位置的确定第30-31页
        2.4.3 酶活力的测定第31页
            2.4.3.1 酶活力的测定第31页
            2.4.3.2 还原糖标准曲线绘制第31页
        2.4.4 不同发酵时间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31页
        2.4.5 不同碳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31-32页
            2.4.5.1 最适碳源第31页
            2.4.5.2 最适碳源浓度第31-32页
        2.4.6 不同氮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32页
            2.4.6.1 最适氮源第32页
            2.4.6.2 最适氮源浓度第32页
        2.4.7 不同初始pH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32页
        2.4.8 金属离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32页
    2.5 产物分析第32-34页
        2.5.1 TLC条件第32-33页
        2.5.2 色谱条件第33-34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第34-48页
    3.1 产菊粉酶菌株的筛选第34页
    3.2 产菊粉酶菌株的鉴定第34-38页
        3.2.1 菌体形态第34-35页
        3.2.2 生理生化特征第35-36页
        3.2.3 菌种鉴定第36-38页
            3.2.3.1 脂肪酸鉴定第36-37页
            3.2.3.2 16S rDNA鉴定第37-38页
    3.3 菊粉酶发酵条件的优化第38-45页
        3.3.1 酶位置的确定及果糖标准曲线第38页
        3.3.2 不同培养时间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38-40页
        3.3.3 不同碳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40-41页
        3.3.4 不同氮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41-42页
        3.3.5 不同初始pH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42-43页
        3.3.6 金属离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第43-45页
    3.4 产物分析第45-48页
        3.4.1 产物分析第45-47页
        3.4.2 定量分析第47-48页
第四章 结论第48-49页
    4.1 产菊粉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第48页
    4.2 菊粉酶发酵条件的优化第48页
    4.3 产物分析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鸟类的繁殖季和越冬季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下一篇:水稻酚酸类化感物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根际特定微生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