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1 现生棕榈科植物简介 | 第13-14页 |
1.1.2 棕榈科植物化石研究 | 第14-16页 |
1.1.3 棕榈科的植物地理研究 | 第16-17页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第18-19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本文主要工作量 | 第18-19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地理概况 | 第20-26页 |
2.1 研究区的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2.2 研究区的地层及时代 | 第21-23页 |
2.3 研究区的古生物特征 | 第23-26页 |
2.3.1 植物大化石特征 | 第24页 |
2.3.2 孢粉和菌类化石特征 | 第24-25页 |
2.3.3 鱼类化石特征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26页 |
3.2 宏观形态分析 | 第26页 |
3.3 角质层分析 | 第26-27页 |
3.3.1 化石材料实验处理 | 第26-27页 |
3.3.2 现生材料实验处理 | 第27页 |
3.4 孢粉分析 | 第27-28页 |
3.5 碳同位素分析 | 第28页 |
3.5.1 样品制备 | 第28页 |
3.5.2 碳同位素值测定 | 第28页 |
3.6 数据分析 | 第28-30页 |
3.6.1 ODSN软件的化石古地理图投点 | 第29页 |
3.6.2 常用数据相关性分析软件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化石系统描述 | 第30-51页 |
4.1 棕榈大化石 | 第30-47页 |
4.1.1 省藤属Calamus | 第30-32页 |
4.1.2 琼棕属Chuniophoenix | 第32-34页 |
4.1.3 蒲葵属Livistona | 第34-39页 |
4.1.4 沙巴棕属Sabal | 第39-43页 |
4.1.5 棕榈属Trachycarpus | 第43-46页 |
4.1.6 桄榔属Arenga | 第46-47页 |
4.2 棕榈花粉 | 第47-51页 |
4.2.1 槟榔粉属Arecipites | 第47-48页 |
4.2.2 双沟粉属Dicolpopollis | 第48-49页 |
4.2.3 单沟粉属Monocolpopollenites | 第49-50页 |
4.2.4 扇巴棕榈粉属Sabalpollenites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宁明棕榈科植物生物地理学研究 | 第51-87页 |
5.1 广西宁明渐新世棕榈科化石的植物地理学意义 | 第51-64页 |
5.1.1 省藤属Calamus | 第51-54页 |
5.1.2 琼棕属Chuniophoenix | 第54-55页 |
5.1.3 蒲葵属Livistona | 第55-57页 |
5.1.4 沙巴棕属Sabal | 第57-61页 |
5.1.5 棕榈属Trachycarpus | 第61-63页 |
5.1.6 桄榔属Arenga | 第63-64页 |
5.2 广西宁明渐新世棕榈科植物多样性探讨 | 第64-71页 |
5.2.1 中国现生棕榈科植物分布区气候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65-66页 |
5.2.2 广西宁明渐新世棕榈科植物的多样性分析 | 第66-69页 |
5.2.3 宁明渐新世时棕榈科植物物种多样性验证 | 第69-70页 |
5.2.4 讨论与小结 | 第70-71页 |
5.3 广西宁明渐新世棕榈科植物的生境分析 | 第71-73页 |
5.4 中国棕榈科植物地史时期的多样性演化 | 第73-87页 |
5.4.1 白垩纪的演化历史 | 第74-75页 |
5.4.2 古新世的演化历史 | 第75-76页 |
5.4.3 始新世的演化历史 | 第76-78页 |
5.4.4 渐新世的演化历史 | 第78-80页 |
5.4.5 中新世的演化历史 | 第80-81页 |
5.4.6 上新世的演化历史 | 第81页 |
5.4.7 第四纪的演化历史 | 第81-84页 |
5.4.8 讨论与小结 | 第84-8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0页 |
图版 | 第100-123页 |
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