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1.2 车身轻量化技术研究综述 | 第20-32页 |
1.2.1 车身轻量化设计方法 | 第20-32页 |
1.2.2 车身轻量化评价方法 | 第32页 |
1.3 车身抗撞性技术研究综述 | 第32-39页 |
1.3.1 汽车碰撞安全法规 | 第33-34页 |
1.3.2 汽车碰撞安全评价规程 | 第34页 |
1.3.3 车身抗撞性设计方法 | 第34-39页 |
1.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39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39-42页 |
第2章 多目标优化设计基础理论与方法 | 第42-60页 |
2.1 引言 | 第42页 |
2.2 多目标试验设计方法 | 第42-45页 |
2.2.1 基本概念 | 第42页 |
2.2.2 方法介绍 | 第42-44页 |
2.2.3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2.3 多目标优化代理模型方法 | 第45-49页 |
2.3.1 响应面法(RSM) | 第45-46页 |
2.3.2 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 | 第46-47页 |
2.3.3 克里格插值法(Kriging) | 第47-48页 |
2.3.4 代理模型精度评价指标 | 第48-49页 |
2.4 多目标优化算法 | 第49-52页 |
2.4.1 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 | 第50-51页 |
2.4.2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MOPSO) | 第51-52页 |
2.5 多准则决策方法 | 第52-59页 |
2.5.1 理想点法(IPM) | 第53-54页 |
2.5.2 熵-TOPSIS法 | 第54-56页 |
2.5.3 灰色关联法(GRA) | 第56-5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3章 车身基本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指标提取 | 第60-86页 |
3.1 引言 | 第60页 |
3.2 车身有限元建模 | 第60-62页 |
3.3 车身NVH基本性能数值模拟、试验验证及优化设计指标提取 | 第62-71页 |
3.3.1 车身静态扭转刚度 | 第62-65页 |
3.3.2 车身静态弯曲刚度 | 第65-67页 |
3.3.3 车身动态低阶模态频率 | 第67-70页 |
3.3.4 车身质量、NVH基本性能仿真-试验结果对比 | 第70-71页 |
3.3.5 车身质量、NVH基本性能优化设计指标提取 | 第71页 |
3.4 整车模块化有限元建模 | 第71页 |
3.5 车身抗撞被动安全性能数值模拟、试验验证及优化设计指标提取 | 第71-84页 |
3.5.1 100%重叠正面刚性壁障碰撞(100%-FRB) | 第72-76页 |
3.5.2 40%重叠正面可变形壁障碰撞(40%-ODB) | 第76-80页 |
3.5.3 侧面移动可变形壁障碰撞(MDB) | 第80-8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4章 车身关键零部件轻量化与抗撞性多目标确定性优化设计 | 第86-108页 |
4.1 引言 | 第86-87页 |
4.2 薄壁结构抗撞性评价指标 | 第87-89页 |
4.3 吸能盒多角度冲击抗撞性能分析 | 第89-92页 |
4.3.1 吸能盒多角度冲击几何构型 | 第89-90页 |
4.3.2 吸能盒材料特性 | 第90页 |
4.3.3 吸能盒多角度冲击有限元建模 | 第90-91页 |
4.3.4 吸能盒多角度冲击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91-92页 |
4.3.5 吸能盒多角度冲击抗撞性分析 | 第92页 |
4.4 泡沫铝填充吸能盒多角度冲击抗撞性能分析 | 第92-98页 |
4.4.1 泡沫铝填充吸能盒多角度冲击几何构型 | 第92-94页 |
4.4.2 泡沫铝材料特性 | 第94-95页 |
4.4.3 泡沫铝填充吸能盒多角度冲击有限元建模 | 第95-96页 |
4.4.4 泡沫铝填充吸能盒多角度冲击抗撞性分析 | 第96-98页 |
4.5 泡沫铝填充吸能盒多角度冲击抗撞性能参数影响研究 | 第98-101页 |
4.5.1 吸能盒内板板厚 | 第98页 |
4.5.2 吸能盒外板板厚 | 第98-100页 |
4.5.3 填充泡沫铝密度 | 第100-101页 |
4.6 泡沫铝填充吸能盒轻量化与抗撞性多目标确定性优化设计 | 第101-106页 |
4.6.1 试验设计(DoE) | 第101页 |
4.6.2 构建代理模型 | 第101-104页 |
4.6.3 建立多目标确定性优化设计模型 | 第104页 |
4.6.4 多目标确定性优化设计结果及多准则方案决策 | 第104-105页 |
4.6.5 最优设计方案验证 | 第105-10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5章 车身关键零部件轻量化与抗撞性多目标不确定性优化设计 | 第108-134页 |
5.1 引言 | 第108页 |
5.2 不确定性优化设计方法 | 第108-113页 |
5.2.1 蒙特卡洛模拟 | 第109页 |
5.2.2 6-Sigma稳健性优化设计 | 第109-110页 |
5.2.3 Taguchi稳健性优化设计 | 第110-113页 |
5.3 泡沫铝填充吸能盒轻量化与抗撞性多目标 6-Sigma稳健性优化设计 | 第113-121页 |
5.3.1 试验设计(DoE) | 第114-115页 |
5.3.2 构建代理模型 | 第115页 |
5.3.3 建立多目标 6-Sigma稳健性优化设计模型 | 第115-116页 |
5.3.4 优化设计结果及多目标稳健性最优设计方案 | 第116-117页 |
5.3.5 最优设计方案验证 | 第117-121页 |
5.4 泡沫铝填充吸能盒轻量化或抗撞性单目标Taguchi稳健性优化设计 | 第121-127页 |
5.4.1 控制因子、噪音因子及水平 | 第121-122页 |
5.4.2 Taguchi正交试验设计 | 第122页 |
5.4.3 试验设计数据分析 | 第122-124页 |
5.4.4 要因效果分析及单目标稳健性最优设计方案 | 第124-126页 |
5.4.5 最优设计方案验证 | 第126-127页 |
5.5 泡沫铝填充吸能盒轻量化与抗撞性多目标Taguchi稳健性优化设计 | 第127-132页 |
5.5.1 灰色关联分析(GRA) | 第127-128页 |
5.5.2 要因效果分析及多目标稳健性最优设计方案 | 第128-129页 |
5.5.3 最优设计方案验证 | 第129-132页 |
5.6 不确定性最优设计方案挑选与车身集成性能验证 | 第132-13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6章 车身总成轻量化与抗撞性多目标确定性优化设计 | 第134-170页 |
6.1 引言 | 第134页 |
6.2 车身总成组件划分与制定优化设计策略 | 第134-138页 |
6.2.1 车身总成零部件抗撞吸能特性分析 | 第135-136页 |
6.2.2 车身总成组件划分 | 第136-137页 |
6.2.3 车身总成轻量化与抗撞性优化设计策略 | 第137-138页 |
6.3 非安全件轻量化多目标确定性优化设计 | 第138-149页 |
6.3.1 灵敏度分析与非安全件筛选 | 第138-142页 |
6.3.2 结构-性能一体化多目标确定性优化设计 | 第142-149页 |
6.4 正碰&偏置碰安全件轻量化与抗撞性多目标确定性优化设计 | 第149-159页 |
6.4.1 贡献度分析与正碰&偏置碰安全件筛选 | 第149-152页 |
6.4.2 结构-材料-性能-成本一体化多目标确定性优化设计 | 第152-159页 |
6.5 侧碰安全件轻量化与抗撞性多目标确定性优化设计 | 第159-166页 |
6.5.1 贡献度分析与侧碰安全件筛选 | 第159-161页 |
6.5.2 结构-材料-性能-成本一体化多目标确定性优化设计 | 第161-166页 |
6.6 车身总成轻量化与抗撞性多目标确定性优化设计方案及验证 | 第166-168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70-174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70-172页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72-173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9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0-192页 |
致谢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