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在分析传感和细胞成像中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7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荧光碳量子点概述第15-17页
        1.2.1 组成与结构第15页
        1.2.2 紫外吸收特性第15-16页
        1.2.3 光致发光特性第16-17页
        1.2.4 上转换光致发光特性第17页
        1.2.5 生物相容性和低细胞毒性第17页
    1.3 碳点制备方法第17-23页
        1.3.1 自上而下第18-19页
        1.3.2 自下而上第19-20页
        1.3.3 表面功能化第20-22页
        1.3.4 杂原子掺杂第22-23页
    1.4 碳点的应用第23-26页
        1.4.1 生物成像第23-25页
        1.4.2 分析检测第25-26页
    1.5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第26-28页
        1.5.1 立题背景第26-27页
        1.5.2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5.3 创新点第28页
    参考文献第28-37页
第二章 低温浓酸酸化法合成荧光碳量子点及苦味酸的分析测定第37-49页
    2.1 引言第37-38页
    2.2 实验部分第38-39页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8页
        2.2.2 碳量子点的合成第38-39页
        2.2.3 荧光量子产率计算第39页
        2.2.4 PA的荧光滴定方法第3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9-46页
        2.3.1 CDs-H的结构表征第39-41页
        2.3.2 CDs-H的光谱性能第41-42页
        2.3.3 CDs-H的稳定性研究第42-43页
        2.3.4 CDs-H对PA的选择性研究第43-44页
        2.3.5 CDs-H对PA的灵敏度和机理研究第44-45页
        2.3.6 实际样品中PA含量的分析应用第45-46页
    2.4 结论第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第三章 氮掺杂绿色荧光碳点的合成及Cr(Ⅵ)的测定和细胞成像研究第49-61页
    3.1 引言第49-50页
    3.2 实验部分第50-51页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0页
        3.2.2 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第50页
        3.2.3 荧光量子产率计算第50-51页
        3.2.4 Cr(Ⅵ)的荧光滴定方法第51页
        3.2.5 细胞毒性及细胞成像实验第5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1-58页
        3.3.1 N-CDs的结构表征第51-53页
        3.3.2 N-CDs的光谱性能第53-54页
        3.3.3 N-CDs的稳定性研究第54-55页
        3.3.4 N-CDs对Cr(Ⅵ)的选择性研究第55页
        3.3.5 N-CDs对Cr(Ⅵ)的灵敏度研究第55-56页
        3.3.6 实际样品中Cr(Ⅵ)含量的分析应用第56-57页
        3.3.7 N-CDs的细胞毒性和成像研究第57-58页
    3.4 结论第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第四章 氮掺杂橘色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生物传感与细胞成像研究第61-75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实验部分第62-63页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62页
        4.2.2 N-CDs的合成方法第62页
        4.2.3 N-CDs的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第62-63页
        4.2.4 N-CDs在不同pH缓冲液下荧光强度的测量第63页
        4.2.5 细胞毒性及细胞成像实验第6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3-71页
        4.3.1 N-CDs的表征及性能研究第63-66页
        4.3.2 N-CDs对pH的响应性研究第66-69页
        4.3.3 N-CDs的细胞毒性研究第69-70页
        4.3.4 N-CDs的细胞成像研究第70-71页
    4.4 结论第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个人简介第77-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刺激素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其产量影响研究
下一篇:瑞香狼毒解剖结构及其组织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