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各国对外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进出口贸易概况论文--出口贸易论文

标准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第16-19页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1.4.2 研究思路第17-19页
    1.5 研究中的创新点与不足第19-20页
        1.5.1 研究中的创新点第19页
        1.5.2 研究中的不足第19-20页
第2章 标准化对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第20-31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0-21页
        2.1.1 标准的含义第20页
        2.1.2 标准化的含义第20-21页
        2.1.3 出口市场结构的含义第21页
    2.2 标准化影响市场结构的理论基础第21-25页
        2.2.1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第21-22页
        2.2.2 标准化的出口贸易效应理论第22-24页
        2.2.3 市场结构的理论基础第24-25页
    2.3 出口市场结构的评价指标第25-27页
        2.3.1 市场集中率指数第25页
        2.3.2 出口市场集中度指数第25-26页
        2.3.3 多样性指数第26页
        2.3.4 匹配性指数第26-27页
        2.3.5 短期结构变迁指数第27页
    2.4 标准化影响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变动的机理分析第27-31页
        2.4.1 标准化影响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路径第27-29页
        2.4.2 标准化影响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具体表现第29-31页
第3章 中国农业标准化及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现状分析第31-49页
    3.1 中国农业标准化进程第31-38页
        3.1.1 中国农业标准化机构数量第31-32页
        3.1.2 中国农业标准数量第32-35页
        3.1.3 中国农业标准的国际采纳第35-38页
    3.2 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分析第38-49页
        3.2.1 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总体分析第38-41页
        3.2.2 代表性细分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分析第41-49页
第4章 标准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第49-69页
    4.1 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与标准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9-55页
        4.1.1 熵权TOPSIS法第49-50页
        4.1.2 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和标准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50-51页
        4.1.3 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及标准化的各指标熵权和贴近度的测度第51-55页
    4.2 中国农业标准化对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变动的总体效应研究第55-64页
        4.2.1 相关指标的选取第55-56页
        4.2.2 模型的建立与实证检验第56-64页
    4.3 中国农业标准化对代表性细分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变动的研究第64-69页
        4.3.1 变量的选取第64页
        4.3.2 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第64-67页
        4.3.3 实证结论第67-69页
第5章 优化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标准化策略第69-74页
    5.1 加强标准自主创新,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第69-70页
        5.1.1 加强标准的自主创新与推广第69页
        5.1.2 力求标准的质量提升第69-70页
    5.2 推进标准国际化,减少标准冲突和贸易摩擦第70-71页
        5.2.1 努力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第70页
        5.2.2 积极开展农产品国际认证第70-71页
    5.3 强化标准约束,扩大标准覆盖范围第71-72页
        5.3.1 加强生产、加工、经营环节的标准约束第71页
        5.3.2 完善农产品合格评定程序第71-72页
    5.4 完善标准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标准交流与培训第72-74页
        5.4.1 加强标准委员会、企业、协会三方合作第72-73页
        5.4.2 加大农业标准化培训第73-7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6.1 研究结论第74-75页
    6.2 研究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致谢第81-8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82-83页
附录第83-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潜艇水动力尾迹与热尾迹耦合作用下海面红外特性分析
下一篇:太岳山南麓农户承包地流转意愿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