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9页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3 结构框架 | 第21-24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博弈模型 | 第26-48页 |
2.1 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 | 第26-30页 |
2.1.1 金融创新理论 | 第26-27页 |
2.1.2 普惠金融理论 | 第27-29页 |
2.1.3 长尾理论 | 第29-30页 |
2.2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理论 | 第30-35页 |
2.2.1 金融风险的类型 | 第30-31页 |
2.2.2 金融风险相关理论 | 第31-33页 |
2.2.3 金融监管相关理论 | 第33-35页 |
2.3 博弈模型 | 第35-48页 |
2.3.1 豪泰林博弈模型 | 第35-38页 |
2.3.2 价格领先博弈模型 | 第38-39页 |
2.3.3 具有同时选择的两阶段动态博弈 | 第39-43页 |
2.3.4 演化博弈模型 | 第43-48页 |
第3章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创新与竞争关系研究 | 第48-68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48-50页 |
3.2 文献综述 | 第50-55页 |
3.3 基于豪泰林模型的创新与竞争关系研究 | 第55-63页 |
3.3.1 问题的提出和模型假设 | 第55-57页 |
3.3.2 模型构建和分析 | 第57-63页 |
3.4 本章结论与对策 | 第63-68页 |
第4章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行业合作与竞争研究 | 第68-88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68-72页 |
4.2 文献综述 | 第72-74页 |
4.3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行业合作与竞争博弈模型 | 第74-79页 |
4.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第74-77页 |
4.3.2 博弈均衡求解 | 第77-79页 |
4.4 数值仿真 | 第79-84页 |
4.4.1 相同参数对博弈参与人策略选择影响的演化路径 | 第80-81页 |
4.4.2 p取值对博弈参与人策略选择影响的演化路径 | 第81-82页 |
4.4.3 C取值对博弈参与人策略选择影响的演化路径 | 第82-84页 |
4.5 本章结论与对策 | 第84-88页 |
第5章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创新与监管研究 | 第88-110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88-90页 |
5.2 文献综述 | 第90-99页 |
5.2.1 互联网金融基本内涵、模式及特点研究综述 | 第92-95页 |
5.2.2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内涵、类型研究综述 | 第95-98页 |
5.2.3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与作用机理 | 第98-99页 |
5.3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随机监管博弈模型 | 第99-106页 |
5.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第99-102页 |
5.3.2 博弈分析 | 第102-104页 |
5.3.3 监管机构控制道德风险的策略 | 第104-106页 |
5.4 本章结论与对策 | 第106-110页 |
第6章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新与监管研究 | 第110-136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110-111页 |
6.2 文献综述 | 第111-120页 |
6.2.1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 | 第112-113页 |
6.2.2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 | 第113-114页 |
6.2.3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度量与评估研究 | 第114-116页 |
6.2.4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 | 第116-120页 |
6.3 互联网金融行业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博弈模型 | 第120-125页 |
6.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第120-122页 |
6.3.2 博弈均衡求解 | 第122-125页 |
6.4 数值仿真 | 第125-131页 |
6.4.1 成本和罚款对行业监管者影响的演化路径 | 第125-127页 |
6.4.2 收益和成本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群体影响的演化路径 | 第127-129页 |
6.4.3 超额收益和惩罚对参与人影响的演化路径 | 第129-131页 |
6.5 本章结论与对策 | 第131-136页 |
结论 | 第136-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8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