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我国水资源及水污染现状 | 第12页 |
1.1.2 苯胺的特点及其危害 | 第12-13页 |
1.2 高级氧化处理技术 | 第13-23页 |
1.2.1 传统Fenton及类Fenton氧化技术 | 第14-16页 |
1.2.2 湿式氧化技术 | 第16-17页 |
1.2.3 光催化氧化技术 | 第17-18页 |
1.2.4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 | 第18-20页 |
1.2.5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苯胺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 基于过碳酸钠的高级氧化技术 | 第23-30页 |
1.3.1 过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 | 第23-24页 |
1.3.2 过碳酸钠催化氧化降解有机物 | 第24-27页 |
1.3.3 过碳酸钠催化降解有机物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1.3.4 过碳酸钠催化降解有机物反应机理 | 第29-30页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4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1.4.2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42页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4-37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1.3 反应装置 | 第36-37页 |
2.2 实验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2.2.1 Fe(Ⅱ)/SPC体系降解苯胺实验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2.2.2 Fe(Ⅱ)/SPC体系降解氯苯等其他有机物实验研究方法 | 第38页 |
2.2.3 V(IV)/SPC体系降解苯胺实验研究方法 | 第38页 |
2.2.4 UV/SPC体系降解苯胺实验研究方法 | 第38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38-42页 |
2.3.1 有机物浓度测定 | 第38-39页 |
2.3.2 铁浓度测定 | 第39页 |
2.3.3 对苯二甲酸法检测·OH含量 | 第39页 |
2.3.4 反应过程中间产物测定 | 第39-40页 |
2.3.5 电子顺磁共振谱仪(EPR)检测活性物种方法 | 第40页 |
2.3.6 光强度标定方法 | 第40-42页 |
3 铁催化过碳酸钠降解苯胺效能与反应机理 | 第42-76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Fe(Ⅱ)催化SPC降解苯胺效能分析 | 第43-45页 |
3.2.1 Fe(Ⅱ)催化SPC降解苯胺效能 | 第43-44页 |
3.2.2 Fe(Ⅱ)投加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3 SPC投加量的影响 | 第45页 |
3.3 Fe(Ⅱ)催化SPC降解苯胺反应机理研究 | 第45-59页 |
3.3.1 反应过程pH值及铁的浓度变化 | 第46-47页 |
3.3.2 自由基清扫实验与活性物种鉴别 | 第47-49页 |
3.3.3 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 | 第49-50页 |
3.3.4 羟基对苯二甲酸法表征·OH含量及变化 | 第50-53页 |
3.3.5 对照体系降解苯胺效能分析 | 第53-55页 |
3.3.6 Fe(Ⅱ)/SPC体系降解苯胺中间产物及路径解析 | 第55-58页 |
3.3.7 Fe(Ⅱ)催化SPC降解苯胺机制探讨 | 第58-59页 |
3.4 Fe(Ⅱ)催化SPC降解苯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5页 |
3.4.1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2 无机阴离子的影响 | 第60-64页 |
3.4.3 天然有机物(NOM)的影响 | 第64-65页 |
3.5 Fe(Ⅱ)催化SPC对其它种类有机物的降解 | 第65-68页 |
3.5.1 Fe(Ⅱ)催化SPC降解多种有机物的效能对比 | 第65-66页 |
3.5.2 Fe(Ⅱ)催化SPC降解氯苯效能 | 第66-67页 |
3.5.3 对照体系降解氯苯效能与反应机理 | 第67-68页 |
3.6 Fe(Ⅱ)催化SPC降解苯胺强化技术研究 | 第68-73页 |
3.6.1 Mn(Ⅱ)/Fe(Ⅱ)双金属催化SPC降解苯胺效能 | 第69-70页 |
3.6.2 Co(Ⅱ)/Fe(Ⅱ)双金属催化SPC降解苯胺效能 | 第70-71页 |
3.6.3 Cu(Ⅱ)/Fe(Ⅱ)双金属催化SPC降解苯胺效能 | 第71-7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4 钒催化过碳酸钠降解苯胺效能与反应机理 | 第76-102页 |
4.1 引言 | 第76-77页 |
4.2 V(IV)催化SPC降解苯胺效能分析 | 第77-81页 |
4.2.1 V(IV)催化SPC降解苯胺效能 | 第77页 |
4.2.2 V(IV)投加量的影响 | 第77-79页 |
4.2.3 SPC投加量的影响 | 第79-81页 |
4.3 V(IV)催化SPC降解苯胺反应机理研究 | 第81-94页 |
4.3.1 自由基清扫实验与活性物种鉴别 | 第81-83页 |
4.3.2 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 | 第83-84页 |
4.3.3 羟基对苯二甲酸法表征·OH含量及变化 | 第84-87页 |
4.3.4 对照体系降解苯胺效能分析 | 第87-89页 |
4.3.5 V(IV)/SPC体系降解苯胺中间产物及路径解析 | 第89-92页 |
4.3.6 V(IV)催化SPC降解苯胺机制探讨 | 第92-94页 |
4.4 V(IV)催化SPC降解苯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4-100页 |
4.4.1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94-95页 |
4.4.2 无机阴离子的影响 | 第95-99页 |
4.4.3 天然有机物(NOM)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5 紫外光催化过碳酸纳降解苯胺效能与反应机理 | 第102-136页 |
5.1 引言 | 第102-103页 |
5.2 UV催化SPC降解苯胺效能分析 | 第103-109页 |
5.2.1 UV催化SPC降解效能 | 第103-104页 |
5.2.2 SPC投加量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5.2.3 UV辐照强度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5.3 UV催化SPC降解苯胺反应机理研究 | 第109-122页 |
5.3.1 自由基清扫实验与活性物种鉴别 | 第109-111页 |
5.3.2 羟基对苯二甲酸法表征UV/SPC体系中·OH含量及变化 | 第111-114页 |
5.3.3 对照体系降解苯胺效能分析 | 第114-116页 |
5.3.4 UV/SPC体系降解苯胺中间产物及路径解析 | 第116-121页 |
5.3.5 UV催化SPC降解苯胺机制探讨 | 第121-122页 |
5.4 UV催化SPC降解苯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2-130页 |
5.4.1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122-125页 |
5.4.2 无机阴离子的影响 | 第125-129页 |
5.4.3 天然有机物(NOM)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5.5 Fe(Ⅱ)强化UV/SPC体系降解苯胺研究 | 第130-13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3-13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36-140页 |
6.1 结论 | 第136-137页 |
6.2 创新点 | 第137-138页 |
6.3 建议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8页 |
附录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