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因地制宜的地域性思考 | 第11-12页 |
1.1.2 地域性营建是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行动的重点内容 | 第12-13页 |
1.1.3 乡村的健康发展需要基于地域性的策略指引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1.4.1 乡村空间 | 第15-16页 |
1.4.2 乡村空间规划 | 第16页 |
1.4.3 地域性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1.4.4 兴化里下河地区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2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 第22-41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1.1 地域主义理论 | 第22-23页 |
2.1.2 设计结合自然 | 第23页 |
2.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3-29页 |
2.2.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2.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7-29页 |
2.3 国内外相关建设实践综述 | 第29-39页 |
2.3.1 国内相关建设实践 | 第29-32页 |
2.3.2 国外相关建设实践 | 第32-39页 |
2.4 国内外乡村空间规划与建设经验启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乡村地域性特征及其空间表征研究 | 第41-56页 |
3.1 乡村地域性特征属性及要素构成 | 第41-46页 |
3.1.1 乡村地域性特征内涵 | 第41-42页 |
3.1.2 乡村地域性特征要素构成 | 第42-44页 |
3.1.3 乡村地域性特征相互嵌套的时空关系 | 第44-46页 |
3.2 乡村空间表征的地域性特征 | 第46-50页 |
3.2.1 表征的自然地理特征 | 第46-48页 |
3.2.2 表征的社会经济特征 | 第48-49页 |
3.2.3 表征的历史人文特征 | 第49-50页 |
3.3 作为地域特征的乡村空间 | 第50-56页 |
3.3.1 按空间层级分类 | 第51-53页 |
3.3.2 按空间类型分类 | 第53-56页 |
第四章 基于地域性营建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 | 第56-73页 |
4.1 当前乡村发展中地域性特征缺失的现象及成因 | 第56-61页 |
4.1.1 传统乡村空间的地域性特征遭受破坏 | 第56-58页 |
4.1.2 新构建的乡村空间不具备地域特征 | 第58-61页 |
4.2 地域性的“挖掘”加“重构”营建体系研究 | 第61-73页 |
4.2.1 “挖掘”与“重构”体系的相互关系 | 第61-62页 |
4.2.2 地域性“挖掘”体系 | 第62-66页 |
4.2.3 地域性“重构”体系 | 第66-73页 |
第五章 兴化里下河地区结合地域性营建的乡村空间规划实践 | 第73-105页 |
5.1 兴化里下河地区概况 | 第73-75页 |
5.1.1 兴化里下河地区简介 | 第73页 |
5.1.2 唐堡村与施家桥村简介 | 第73-75页 |
5.2 乡村地域性特征挖掘 | 第75-87页 |
5.2.1 兴化里下河地区乡村的地域共性属性挖掘 | 第75-82页 |
5.2.2 唐堡村与施家桥村的地域个性属性挖掘 | 第82-87页 |
5.3 唐堡村与施家桥村地域性空间重构 | 第87-105页 |
5.3.1 乡村自然空间——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 | 第87-89页 |
5.3.2 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延续与有机更新 | 第89-91页 |
5.3.3 乡村生产空间——肌理保护与优化升级 | 第91-94页 |
5.3.4 乡土建筑空间——风貌维护与引导提升 | 第94-98页 |
5.3.5 乡土景观空间——特色保护和乡土营造 | 第98-102页 |
5.3.6 乡村人文空间——文脉传承与文化发扬 | 第102-10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5-107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图表目录 | 第114-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作者简历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