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29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0-19页 |
第二节 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9-27页 |
第三节 论证的基本框架 | 第27-29页 |
第一章 原初状态可普遍化道德方法的困难以及原初状态的移情特征 | 第29-61页 |
第一节 罗尔斯及相关可普遍化道德视角的困难 | 第29-44页 |
一、原初状态“普遍性”视角的“平行”特征 | 第29-33页 |
二、罗尔斯相关推论的不合理性 | 第33-38页 |
三、康德的可普遍化道德视角方法及其局限 | 第38-44页 |
第二节 不偏不倚的观察者、共通感与原初状态的移情特征 | 第44-61页 |
一、罗尔斯对不偏不倚的观察者的批判 | 第44-46页 |
二、从同情传统到“共通感” | 第46-51页 |
三、“不偏不倚的观察者”与原初状态的移情特征 | 第51-53页 |
四、在形式上超越利己与利他 | 第53-61页 |
第二章 处境对等的相互性与可普遍化道德原则的界限 | 第61-87页 |
第一节 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相互性原则、道德心理发展以及稳定性问题 | 第61-74页 |
一、社会稳定性的道德心理基础——正义感 | 第61-67页 |
二、移情作用与正义感的形成 | 第67-70页 |
三、正义原则与稳定性 | 第70-74页 |
第二节 以相互性为基础的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客观性与超出相互性的同情 | 第74-87页 |
一、处境对等的相互性与可普遍化道德原则 | 第74-79页 |
二、道德的可普遍性与客观性 | 第79-84页 |
三、超出对等相互性的道德选择依据:同情 | 第84-87页 |
第三章 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看原初状态完全式移情的困难以及用同情假设来解决此困难的合理性 | 第87-120页 |
第一节 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移情偏好(Empathetic Preferences)、风险偏好与罗尔斯的原初状态方法 | 第88-100页 |
一、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移情偏好 | 第88-96页 |
二、风险偏好与罗尔斯的最大最小值标准 | 第96-100页 |
第二节 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移情、同情、共同感以及原初状态完全式移情的人格同一性问题 | 第100-116页 |
一、理性选择理论中同情与移情的区别 | 第100-103页 |
二、处于同情与移情之间的共同感 | 第103-106页 |
三、理性选择理论中同情假设的困难 | 第106-109页 |
四、理性选择理论及罗尔斯理论中完全式移情的人格同一性问题 | 第109-116页 |
第三节 用与共同感相联系的同情假设来解决原初状态方法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与动机问题 | 第116-120页 |
一、运用同情来解决原初状态方法的动机问题以及人格同一性问题 | 第116-118页 |
二、运用同情说明对他人福利关切的深层动机根据:共同感 | 第118-120页 |
第四章 从换位体验到关切:运用同情假设来说明对他人福利关切的理论依据 | 第120-155页 |
第一节 运用同情假设来解决原初状态方法困难的原理总结 | 第120-125页 |
第二节 从换位体验到对他人利益的关切(从移情到同情):是否以及如何可能? | 第125-146页 |
一、移情的心理-生理学依据 | 第125-130页 |
二、再论同情与移情的区别 | 第130-133页 |
三、由移情转化来的同情以及共同感 | 第133-141页 |
四、作为本能的、直接反应的同情 | 第141-146页 |
第三节 从同情的有限性特征看罗尔斯的差别原则 | 第146-155页 |
第五章 可普遍化原则与同情原则在道德理论中的延伸解读:普遍性与有效性、实然与应然、道德视角主义与道德同情 | 第155-179页 |
第一节 道德原则的普遍性与有限性,道德实然因素与道德动机 | 第155-163页 |
一、以对等相互性为基础的可普遍化原则的相对性与同情原则的有限性 | 第155-160页 |
二、道德上的实然、应然与道德动机 | 第160-163页 |
第二节 从视角主义道德观之局限性来看同情道德观之合理性 | 第163-173页 |
一、尼采视角主义道德观的局限 | 第163-166页 |
二、叔本华的同情理论:超越相互性以及视角主义 | 第166-173页 |
第三节 在利己与利他、理性与情感之间 | 第173-179页 |
结论 | 第179-184页 |
文献目录 | 第184-195页 |
后记 | 第195-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