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3-32页 |
第一节 论文选题 | 第14-1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一、中国佛教慈善的研究 | 第19-23页 |
二、泰国佛教慈善的研究 | 第23-2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 第26-32页 |
一、台湾慈济基金会(或慈济功德会) | 第27-28页 |
二、泰国Suan keaw基金会 | 第28-32页 |
第一章 中泰佛教视域中的“慈善”概念 | 第32-50页 |
第一节 中国佛教视域中的“慈善”概念 | 第34-40页 |
一、慈善(charity)与公益(philanthropy): 中国学术界的争论 | 第34-36页 |
二、中国佛教界对“慈善”的界定 | 第36-40页 |
第二节 泰国佛教视域中的“慈善”概念 | 第40-48页 |
一、慈善(charity)与社会工作(social work): 泰国学术界的争论 | 第41-46页 |
二、泰国佛教界对“慈善”的界定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二章 中国佛教的慈善观及其特点 | 第50-88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慈善思想 | 第50-57页 |
一、中国古代典籍对“慈善”的解释 | 第50-51页 |
二、儒、道及其他各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 第51-57页 |
第二节 中国佛教慈善思想渊源 | 第57-85页 |
一、大乘佛教之缘起论 | 第58-62页 |
二、“菩萨慈悲心”及“菩萨行” | 第62-69页 |
三、业报轮回说 | 第69-77页 |
四、重悲田之功德观 | 第77-85页 |
小结 | 第85-88页 |
第三章 泰国佛教的慈善观及其特点 | 第88-119页 |
第一节 泰国佛教慈善思想渊源 | 第88-110页 |
一、上座部佛教之缘起论 | 第91-93页 |
二、四梵住之慈悲心 | 第93-97页 |
三、业报轮回说 | 第97-103页 |
四、重敬田之功德观 | 第103-110页 |
第二节 泰国佛教教义中不同阶层的慈善要求 | 第110-116页 |
一、统治者应持的慈善法 | 第111-112页 |
二、百姓民众应持的慈善法 | 第112-114页 |
三、僧侣应持的慈善法 | 第114-116页 |
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四章 中泰佛教慈善观之异同及其原因 | 第119-157页 |
第一节 中泰佛教慈善观异同之表现 | 第119-123页 |
一、慈悲心: 中泰佛教慈善观之同 | 第119-120页 |
二、菩萨行: 中泰佛教慈善观之异 | 第120-123页 |
第二节 中泰佛教慈善观差异之因 | 第123-154页 |
一、从历史维度看泰国佛教慈善观 | 第125-140页 |
二、从社会维度看泰国佛教慈善观 | 第140-154页 |
小结 | 第154-157页 |
第五章 当代中泰佛教慈善公益实践理念之比较 | 第157-187页 |
第一节 中国佛教慈善公益实践的理念 | 第157-171页 |
一、传统中国佛教慈善公益实践的理念 | 第158-162页 |
二、慈济基金会慈善公益实践的理念 | 第162-171页 |
第二节 泰国佛教慈善公益实践的理念 | 第171-181页 |
一、传统的泰国佛教慈善公益实践的理念 | 第171-174页 |
一、Suan keaw基金会慈善公益实践的理念 | 第174-181页 |
第三节 中泰佛教慈善公益实践理念之对比 | 第181-184页 |
一、慈济基金会及Suan keaw基金会慈善公益实践理念之同 | 第181-182页 |
二、慈济基金会及Suan keaw基金会慈善公益实践理念之异 | 第182-184页 |
小结 | 第184-187页 |
结语 | 第187-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3页 |
附图 | 第203页 |
附表 | 第203-204页 |
后记 | 第204-206页 |
作者简介 | 第206-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