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页 |
2.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有利于对旅游资源本身的充分认识 | 第12页 |
2.有利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定位 | 第12页 |
3.有利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顺序的确定 | 第12-13页 |
(三)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国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 | 第13-14页 |
2.国内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 第14-15页 |
3.国内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 | 第15-17页 |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3.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二、芦芽山景区概况 | 第20-27页 |
(一)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1.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3.气候条件 | 第21页 |
(二)旅游资源禀赋 | 第21-24页 |
1.自然旅游资源种类繁多,价值极高 | 第21-22页 |
2.人文旅游资源浑厚古朴,独具魅力 | 第22-24页 |
(三)区域社会条件 | 第24-26页 |
1.社会经济状况 | 第24-25页 |
2.可进入性 | 第25页 |
3.客源市场 | 第25-26页 |
(四)景区开发现状 | 第26-27页 |
三、芦芽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33页 |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第27-28页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30页 |
(三)评价因子内涵 | 第30-33页 |
1.旅游资源价值综合层因子解释 | 第30-31页 |
2.景区开发条件综合层因子内涵 | 第31-32页 |
3.区域综合条件项目层因子内涵 | 第32-33页 |
四、芦芽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综合评价 | 第33-42页 |
(一)芦芽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因子权重的确立 | 第33-38页 |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33页 |
2.构建判断矩阵 | 第33-35页 |
3.用方根法求权重 | 第35页 |
4.一致性检验 | 第35-38页 |
(二)芦芽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38-39页 |
(三)芦芽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五、芦芽山景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一)资源保护缺失,煤旅矛盾突出 | 第42页 |
(二)管理体制不顺,经营理念落后 | 第42-43页 |
(三)门票经济突出,交流合作不畅 | 第43页 |
(四)景点组合度低,区域联动性差 | 第43页 |
(五)旅游设施匮乏,服务水平不高 | 第43-44页 |
六、芦芽山景区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策略 | 第44-46页 |
(一)深挖资源内涵,打造品牌产品 | 第44页 |
(二)畅通交流与合作,深化旅游产业链 | 第44页 |
(三)增强区域联动性,优化景点组合度 | 第44-45页 |
(四)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 第45页 |
(五)更新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机制 | 第45页 |
(六)落实法律保障,加强资源保护 | 第45-46页 |
七、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46页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