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3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4-35页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第14-19页 |
2.皮亚杰的阶段模型理论 | 第19-21页 |
3.心理理论 | 第21-22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4-3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一)实验假设 | 第35页 |
(二)被试 | 第35页 |
(三)实验材料 | 第35页 |
(四)实验设计 | 第35-36页 |
(五)实验程序 | 第36-38页 |
五、研究结果 | 第38-42页 |
(一)演示方式与儿童模仿行为 | 第38-39页 |
(二)不同演示方式下儿童年龄与模仿行为 | 第39-40页 |
(三)不同演示方式下儿童性别与模仿行为 | 第40-42页 |
六、讨论 | 第42-47页 |
(一)社会性信息对不同演示方式下儿童模仿行为的影响 | 第42-44页 |
(二)年龄对不同演示方式下儿童模仿行为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三)性别对不同演示方式下儿童模仿行为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七、结论及建议 | 第47-49页 |
(一)结论 | 第47页 |
(二)建议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和公开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