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试验研究 | 第9-10页 |
1.2.2 理论研究 | 第10页 |
1.2.3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扩底桩抗拔承载机理与计算方法 | 第12-21页 |
2.1 扩底桩的抗拔承载机理 | 第12-13页 |
2.2 扩底抗拔桩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 第13-20页 |
2.2.1 基本计算公式 | 第13-14页 |
2.2.2 我国《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的计算公式 | 第14页 |
2.2.3 摩擦圆柱法 | 第14-15页 |
2.2.4 圆柱面剪切法 | 第15-16页 |
2.2.5 工程兵学院公式 | 第16页 |
2.2.6 土重法 | 第16-17页 |
2.2.7 Balla法 | 第17-18页 |
2.2.8 Meyerhof-Adams法 | 第18-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扩底抗拔桩破坏模式的有限元分析 | 第21-32页 |
3.1 前言 | 第21页 |
3.2 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简介 | 第21页 |
3.3 ABAQUS中接触非线性问题求解方法 | 第21-22页 |
3.4 土体塑性本构关系 | 第22-23页 |
3.4.1 Mohr-Coulomb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23页 |
3.5 扩底桩上拔的有限元模拟 | 第23-30页 |
3.5.1 基本假设与边界条件 | 第23-24页 |
3.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3.5.3 初始地应力平衡 | 第25-26页 |
3.5.4 扩底抗拔桩上拔行为的模拟 | 第26页 |
3.5.5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26-27页 |
3.5.6 极限承载力的判断标准 | 第27-29页 |
3.5.7 破坏模式的判断依据 | 第29-3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破坏模式和国内外规范的对比 | 第32-41页 |
4.1 扩底桩破坏模式的概述 | 第32-37页 |
4.2 短桩第二种破坏模式的理论对比分析与试验验证 | 第37-39页 |
4.2.1 短桩第二种破坏模式的理论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4.2.2 短桩第二种破坏模式的试验验证 | 第38-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扩底抗拔桩破坏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50页 |
5.1 前言 | 第41-42页 |
5.2 扩底抗拔桩破坏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5页 |
5.2.1 粘聚力c对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2 内摩擦角φ对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43-44页 |
5.2.3 扩底直径D对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44-45页 |
5.3 基于变量L/D的扩底抗拔桩破坏模式的界限范围分析 | 第45-48页 |
5.3.1 D=4m,d=2m时的破坏模式界限范围 | 第45-46页 |
5.3.2 D=2m,d=1m时的破坏模式界限范围 | 第46-47页 |
5.3.3 D=2.8m,d=1.4m时的破坏模式界限范围 | 第47页 |
5.3.4 扩底直径D对L/D界限值的影响分析 | 第47-48页 |
5.4 基于变量L/D的扩底抗拔桩破坏模式的界限范围的确定 | 第48-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破坏模式界限范围与国内外规范的对比 | 第50-52页 |
6.1 破坏模式界限范围简介 | 第50页 |
6.2 与美国规范的对比 | 第50-51页 |
6.3 与我国现行规范的对比 | 第5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七章 短桩第二种破坏模式的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52-62页 |
7.1 土体滑动面应力状态方程 | 第52-56页 |
7.2 土体滑动面方程 | 第56-57页 |
7.3 扩底桩限抗拔承载力计算 | 第57-6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8.1 结论 | 第62-63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63页 |
8.3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