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2 玉米适宜机械化收获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13-15页 |
1.2.1 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遗传研究 | 第13页 |
1.2.2 玉米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13-14页 |
1.2.3 玉米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14页 |
1.2.4 玉米籽粒含水量的遗传研究 | 第14-15页 |
1.3 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籽粒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3.1 玉米生产的机械化与育种目标达不到兼容 | 第15页 |
1.3.2 农机农艺不配套 | 第15页 |
1.3.3 配套设施不足,制约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发展 | 第15页 |
1.3.4 玉米机械化技术创新不足 | 第15页 |
1.3.5 农民的收入、土地经营模式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限制 | 第15页 |
1.4 影响玉米机收因素 | 第15-19页 |
1.4.1 种植行距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影响 | 第16页 |
1.4.2 成熟期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影响 | 第16页 |
1.4.3 籽粒破碎率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影响 | 第16页 |
1.4.4 脱水速率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5 籽粒含水率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影响 | 第17页 |
1.4.6 农艺性状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影响 | 第17页 |
1.4.7 品质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8 生态环境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影响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玉米自交系适机收相关性状配合力分析 | 第19-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2.1.3 试验测定指标 | 第19-21页 |
2.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2页 |
2.2.1 宜机收性状方差分析 | 第21页 |
2.2.2 宜机收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21页 |
2.2.3 一般配合力(GCA)效应 | 第21-24页 |
2.2.4 特殊配合力(SCA)效应 | 第24-30页 |
2.2.5 宜机收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 第30-32页 |
2.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玉米杂交组合适机收相关性状分析 | 第33-5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57页 |
3.2.1 茎秆强度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 | 第35-36页 |
3.2.2 苞叶性状及穗轴含水量的分析 | 第36-38页 |
3.2.3 玉米脱水速率、灌浆速率、生理成熟时含水量、收获时含水量的分析 | 第38-39页 |
3.2.4 粒部性状的分析 | 第39-41页 |
3.2.5 品质的分析 | 第41-42页 |
3.2.6 各个性状与收获时含水量相关性分析 | 第42-45页 |
3.2.7 配合力分析 | 第45-55页 |
3.2.8 各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讨论和结论 | 第57-61页 |
4.1 讨论 | 第57-59页 |
4.1.1 关于玉米农艺性状对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研究 | 第57页 |
4.1.2 关于玉米茎秆强度及产量相关性状对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研究 | 第57页 |
4.1.3 关于玉米苞叶性状及穗轴含水量对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研究 | 第57-58页 |
4.1.4 关于玉米脱水速率、灌浆速率、生理成熟时含水量、收获时含水量对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研究 | 第58页 |
4.1.5 关于玉米粒部性状对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研究 | 第58页 |
4.1.6 关于玉米品质性状对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研究 | 第58-59页 |
4.1.7 适机收性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59页 |
4.2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