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1.4.1 论文创新点 | 第12页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概述 | 第13-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2.1.1 社区 | 第13-14页 |
2.1.2 农村社区 | 第14页 |
2.1.3 新型农村社区 | 第14-15页 |
2.1.4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 | 第15页 |
2.2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 | 第15-20页 |
2.2.1 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城乡差距大 | 第15-18页 |
2.2.2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 第18页 |
2.2.3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 | 第18-19页 |
2.2.4 农村自治管理出现问题,管理方法需要改进 | 第19-20页 |
2.3 我国农村社区发展历程回顾 | 第20-22页 |
2.3.1 地方自发探索时期 | 第20-21页 |
2.3.2 国家引导试点时期 | 第21-22页 |
2.3.3 全面盛行时期 | 第22页 |
2.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 | 第22-24页 |
第3章 国内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第24-30页 |
3.1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 | 第24-26页 |
3.1.1 韩国新农村运动 | 第24-25页 |
3.1.2 日本造町运动 | 第25-26页 |
3.2 国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 | 第26-27页 |
3.2.1 湖北省鄂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 第26-27页 |
3.2.2 山东省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 第27页 |
3.3 国内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经验 | 第27-30页 |
3.3.1 注重发展经济 | 第28页 |
3.3.2 科学规划社区 | 第28页 |
3.3.3 重视农民主体地位 | 第28页 |
3.3.4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第28-29页 |
3.3.5 完善科学文化教育 | 第29-30页 |
第4章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案例分析—以官亭镇为例 | 第30-40页 |
4.1 官亭镇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 第30-31页 |
4.2 官亭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 | 第31-35页 |
4.2.1 依托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科学规划布局,改善居住环境 | 第31-32页 |
4.2.2 找准经济定位,发展特色经济 | 第32-33页 |
4.2.3 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 第33页 |
4.2.4 政府转变引导方式,发挥积极作用 | 第33-34页 |
4.2.5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 | 第34-35页 |
4.3 官亭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4.3.1 缺乏有力的龙头产业支撑 | 第35-36页 |
4.3.2 政府工作问题 | 第36页 |
4.3.3 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强 | 第36-37页 |
4.3.4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 第37-38页 |
4.4 对官亭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 第38-40页 |
4.4.1 加强改善政府职能 | 第38页 |
4.4.2 尊重民意,维护农民利益 | 第38-39页 |
4.4.3 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 | 第39-40页 |
第5章 推进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0-42页 |
5.1 重视社区服务机构建设 | 第40页 |
5.2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 | 第40-41页 |
5.3 建立有力的产业支撑,促进就业 | 第41-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3页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42页 |
6.2 本文研究的局限 | 第4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