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31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阴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 | 第14-15页 |
1.2.1 信号-受体偶合法 | 第14页 |
1.2.2 化学计量法 | 第14页 |
1.2.3 置换法 | 第14-15页 |
1.3 阴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15-30页 |
1.3.1 信号-受体偶合法 | 第15-19页 |
1.3.2 化学计量法 | 第19-24页 |
1.3.3 置换法 | 第24-26页 |
1.3.4 其它方法检测阴离子 | 第26-30页 |
1.4 阴离子荧光探针展望 | 第30页 |
1.5 论文设计思路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灵敏检测自然水体中痕量亚硝酸盐的新型荧光探针 | 第31-44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2.2.2 探针PyI的合成与表征 | 第32页 |
2.2.3 探针PyI单晶的培养 | 第32页 |
2.2.4 储备液及测试样品的配制 | 第32页 |
2.2.5 探针PyI与NO_2~-反应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 第32-33页 |
2.2.6 实际样品的处理 | 第33页 |
2.2.7 标准方法Griess法对实际样品中NO_2~-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2.2.8 探针PyI荧光分析法对实际样品中NO_2~-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2.3.1 探针PyI的合成及结构的表征 | 第33-34页 |
2.3.2 X-射线单晶衍射 | 第34-35页 |
2.3.3 探针PyI光谱性质的研究 | 第35-36页 |
2.3.4 响应时间和pH值的选择 | 第36页 |
2.3.5 探针PyI的选择性与干扰性实验 | 第36-37页 |
2.3.6 探针PyI测定NO_2~-的荧光滴定实验 | 第37-39页 |
2.3.7 探针识别机理的研究 | 第39-40页 |
2.3.8 实际样品分析 | 第40页 |
2.4 结论 | 第40-41页 |
附图 | 第41-44页 |
第三章 用于检测生物样品中氯离子的荧光探针 | 第44-61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45页 |
3.2.2 探针BeQ1和BeQ2的合成与表征 | 第45-46页 |
3.2.3 光谱检测 | 第46-47页 |
3.2.4 实际样品的处理及氯离子的检测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3.3.1 探针BeQ的合成及结构的表征 | 第48-49页 |
3.3.2 探针BeQ光谱性质的研究 | 第49-51页 |
3.3.3 实际样品分析 | 第51页 |
3.3.4 探针猝灭机理的研究 | 第51-53页 |
3.3.5 双光子吸收性质 | 第53-54页 |
3.4 结论 | 第54-55页 |
附图 | 第55-61页 |
第四章 灵敏检测磷酸根离子的聚集诱导荧光探针 | 第61-76页 |
4.1 前言 | 第61-6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62页 |
4.2.2 THPP的合成及表征 | 第62-63页 |
4.2.3 光谱检测 | 第63-64页 |
4.2.4 实际样品分析 | 第6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4.3.1 探针TPAQ的合成及结构的表征 | 第64-65页 |
4.3.2 探针的光谱性质的研究 | 第65-68页 |
4.3.3 机理的研究 | 第68-70页 |
4.3.4 实际样品中PO43-的检测 | 第70-71页 |
4.4 结论 | 第71-72页 |
附图 | 第72-76页 |
第五章 检测焦磷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近红外增强型荧光探针 | 第76-95页 |
5.1 引言 | 第76-7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7-79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77页 |
5.2.2 THPP的合成及表征 | 第77-78页 |
5.2.3 光谱检测 | 第78页 |
5.2.4 实际样品分析 | 第78页 |
5.2.5 THPP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78-79页 |
5.2.6 细胞培养及成像 | 第79页 |
5.2.7 活体成像 | 第7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8页 |
5.3.1 探针THPP的合成及结构的表征 | 第79-80页 |
5.3.2 探针光谱性质的研究 | 第80-86页 |
5.3.3 探针的实际应用 | 第86-88页 |
5.4 结论 | 第88-89页 |
附图 | 第89-9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