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32页 |
1.1 刺激响应性高分子材料 | 第8-9页 |
1.2 形状记忆高分子(SMP) | 第9-24页 |
1.2.1 SMP的化学机理及应用 | 第9-16页 |
1.2.2 液晶弹性体(LCE)材料 | 第16-21页 |
1.2.3 光响应形状SMP | 第21-24页 |
1.3 SMP三维形状的构建 | 第24-28页 |
1.3.1 含有动态共价键的高分子交联网络 | 第24-26页 |
1.3.2 从平面到三维形状的自发转化 | 第26-28页 |
1.4 贻贝仿生材料聚多巴胺 | 第28-30页 |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SMP增韧研究 | 第32-48页 |
2.1 本章引论 | 第32-33页 |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3-34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3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2.3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xLCE复合物(SNP-xLCE)的制备 | 第34-37页 |
2.3.1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NP)的制备 | 第34-36页 |
2.3.2 SNP-xLCE样片的制备 | 第36-37页 |
2.4 SNP-xLCE的热力学性质 | 第37-40页 |
2.5 SNP-xLCE的力学性质 | 第40-45页 |
2.6 SNP-xLCE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45-4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聚多巴胺纳米颗粒掺杂实现光响应SMP | 第48-66页 |
3.1 本章引论 | 第48-49页 |
3.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49-50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49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9-50页 |
3.3 聚多巴胺纳米颗粒/xLCE复合物(PNP-xLCE)的制备 | 第50-53页 |
3.3.1 聚多巴胺纳米颗粒(PNP)的制备 | 第50-51页 |
3.3.2 PNP-xLCE样片的制备 | 第51-53页 |
3.4 PNP-xLCE的热力学性质表征 | 第53-58页 |
3.5 PNP-xLCE的光热性能 | 第58-60页 |
3.6 PNP-xLCE的光驱动性质 | 第60-61页 |
3.7 PNP-xLCE的光塑形、光修复和光引发三维形变 | 第61-6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聚多巴胺涂层修饰实现光响应SMP | 第66-93页 |
4.1 本章引论 | 第66-67页 |
4.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67-69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67-6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8-69页 |
4.3 聚多巴胺涂层后修饰制备光响应SMP | 第69-74页 |
4.3.1 PDA-xLCE的制备 | 第69页 |
4.3.2 PDA-xLCE基础性质表征 | 第69-74页 |
4.4 PDA-xLCE光响应性能 | 第74-78页 |
4.5 三维结构的构建 | 第78-87页 |
4.5.1 表面图案化方法 | 第78-79页 |
4.5.2 表面图案诱导的三维形变 | 第79-82页 |
4.5.3 图案诱导形变机理讨论 | 第82-86页 |
4.5.4 图案的可逆性 | 第86-87页 |
4.6 表面功能化 | 第87-92页 |
4.6.0 PDA涂层的Michael加成反应 | 第87页 |
4.6.1 浸润性的改变 | 第87-88页 |
4.6.2 细胞相容性的改善 | 第88-90页 |
4.6.3 抗血小板粘附性能的实现 | 第90-9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