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0页 |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1.2 地震带、地震活动期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地震带应具备的条件及地震活跃期的构造物理含义 | 第20-26页 |
| 第三章 震源机制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反演方法 | 第26-38页 |
| 3.1 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 | 第28-31页 |
| 3.1.1 CAP方法优点 | 第28-29页 |
| 3.1.2 CAP方法原理 | 第29-31页 |
| 3.2 由震源机制解反演区域构造应力场 | 第31-38页 |
| 3.2.1 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 3.2.2 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法反演应力场原理 | 第33-38页 |
| 第四章 俗称的“南北地震带”及近邻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 第38-54页 |
| 4.1 “南北地震带”区域背景 | 第38-40页 |
| 4.2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40-41页 |
| 4.3 部分地震波形拟合及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 | 第41-46页 |
| 4.4 “南北地震带”及近邻地震震源机制反演结果 | 第46-47页 |
| 4.5 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 | 第47-51页 |
| 4.6 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分析及相应的逻辑推理 | 第51-54页 |
| 第五章 汶川8级地震长期预测结果与实际不相符的原因分析 | 第54-59页 |
|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 第59-65页 |
| 6.1 长期以来俗称的“南北地震带”是何含义 | 第59-60页 |
| 6.2 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与汶川8级地震的破裂区 | 第60-63页 |
| 6.3 结论 | 第63-65页 |
| 第七章 今后一段时间研究工作的初步设想 | 第65-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个人简历 | 第83-84页 |
| 附表1 利用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结果 | 第84-104页 |
| 附表2 本论文所用GCMT震源机制结果 | 第104-116页 |